同学银年的老爸老妈终于离开那居住了近七十多年的大山,住到了儿子所在的城里。
以前银年建议老爸老妈住到城里来,两个老人死活不肯来,说是山上空气新鲜。他们说的也确实是真的,这个大山里的村庄,我曾经去过。
十几年前,公路已经修到了他们的村庄,我们可以直接开车到那里。村庄海拔四百多米,三三两两的房屋都是沿着一条十几米宽的溪流两侧建造,溪水清澈见底,屋后的山上都是成片的翠绿的毛竹林。
村里有山地,也有水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房屋之间的树木郁郁葱葱,树下是碧绿的菜畦。清晨,整个村子笼罩在氤氲的雾气里,如仙境一般。傍晚,炊烟四起,村庄笼罩着一片烟火味。夜阑卧听流水淙淙和不知名的虫鸣,如同世外桃源。
老人家一直住在这样的大山里,年轻时砍柴卖钱,曾经去过山下的镇里。上了年纪,除非去医院看病,他们已经很少下山去。他们都说习惯了山上的生活,对老家有感情,舍不得离开。
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可能都忽视了。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最赖以生存的方式是种地。
大山里山野广阔,人烟稀少,到处可以种些粮食。这里种些玉米、麦子,那里种些番薯,土豆和芋头;随便在有泥土的地方洒一把菜籽都可以种菜,再养几只鸡用来生蛋。加上村里又有少许养老金可领。对于老年人来说,生活在大山里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但是一旦进城,他们觉得什么都要花钱。这是他们不愿进城的主要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这两个老人下决心住到城里来呢?
一个原因是年纪大了,大山里的农村几乎也已经没有了年轻人,剩下一帮老公公老太太留守,凡事诸多不便。特别是,一旦身体不适,去医院太困难。当然,这种情况发生几率不高,毕竟每年农村卫生院也有免费的定期体检。
最主要的原因是,山上的野猪多得不得了,成群结队,昼伏夜出。银年老爸说住了七十多年,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野猪。种下的粮食每当快要收成时都被野猪吃光。没了粮食,大山里自给自足的生活难以为继,老年人只好离开。
以前,这野猪可是人见人爱的宝贝,打到了就是一道美食。野猪肉几乎没有肥肉,皮肤下面几乎全是精肉,而且野猪肉烧熟后带着自然界植物的清香,不管是送人还是卖掉,都很受欢迎。不少饭店酒楼都要争着向猎户预订野猪肉。
现在野猪已经被列入保护动物,不能打了。但是它依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吃农作物,不但胆子越来越大,野猪数量近两年更是几何级数增长,常常是成群结队出动。对农业破坏力之强远超想象。
村里为了保护口粮,不得不通过申请上级部门同意,进行打野猪。但是自从新冠疫情以来,这野猪肉已经被禁止食用了。吃了数千年的美味,一下子就成了不能吃的东西。村里打来的野猪都是在村干部的监督下被洒上生石灰后深埋,人们打野猪也失去了积极性。
说实在的,以前打野猪哪个不是主要看在吃野猪肉的份上去的?至于野猪破坏粮食,以前还真的不多见,村民还巴不得野猪偶尔来农田破坏一下,然后向有关部门报告。最后经林业局和派出所批准后,就会同意村民中的专业猎手使用猎枪定期定量猎杀野猪。
所以以前野猪糟蹋粮食以后,是村民把打野猪变得合理化和合法化的契机,这也是村民吃野猪肉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现在好了,野猪的数量越来越多,破坏起粮食农作物来也越来越疯狂,打野猪的人反倒没有了。不但打野猪的人没了,野猪出没破坏了农作物,村民连报告也懒得报告了。
这也难怪,因为山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谋生,并在城里买房定居。剩下的一些算得上年纪尚轻的人不去报告和打野猪,老年人哪里有精力和时间去对付野猪。而且,村里的老人也逐渐减少。有的去世了,有的屁股一拍,一走了之,住到县城里和子女一起生活去了。
眼看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山上的生活也由于野猪肆虐越发困难,银年的老爸老妈终于下定决心也一走了之。
野猪进,人退,大山里的村庄在消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