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概述
I.产品背景
饿了么所引领的外卖O2O风潮,无非源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现状。当今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这就导致他们的可支配时间越来越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实体店吃饭,甚至是做饭。其次,就是宅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待在室内,与电子设备成为朋友,对于他们来说,外卖点餐无疑是第一选择。总之,对于用户,外卖O2O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对于餐厅,外卖O2O也同样为他们引流,带来了效益。
II.产品定位
饿了么的定位是连接“跟吃有关的一切”,致力于建立全面完善的数字化餐饮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极致体验,为餐厅提供一体化运营解决方案,推进整个餐饮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
III.产品描述
饿了么是一款网上订餐APP,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搜索周边餐厅在线订餐,足不出户便能享受美食。
IV.产品规格
体验产品:饿了么 iPhone客户端
软件版本:5.5.1
设备型号:iPhone5
操作系统:IOS 8.3
V.产品信息架构
信息架构二、用户分析
用户意向
如上图所示,不难看出外卖市场为何如此炙手可热。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会使用外卖网站点餐。
I.目标受众
在校大学生、白领、宅男宅女。
II.用户特征
以下数据取自百度指数(2014.12~2015.12)。虽然搜索数据不等于用户数据,不过也能看出些问题。
地域分布由上面的搜索地域分布不难看出,在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的用户更关注饿了么,再次则为东北和四川。
年龄与性别分层由上面搜索的年龄、性别分布不难看出,搜索饿了么的用户主要集中在20~29岁之间,其中男性用户居多。
也许,在用户30岁以后,随着“经济条件—>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现象以及“成家立业——>回家做饭”需求的增多,他们将不那么依赖网上叫外卖。另外,对于男性用户来说,“游戏+外卖”与“图个省事”的情况会更多,所以用户分布中男性会更多。
#就学生和白领而言:学生更爱补贴#
用户对补贴的态度由上图调查结果可见,相比学生群体,白领人群对价格并不那么敏感。其中,在读高校生使用外卖补贴的比例最高。大约78%受访学生表示使用过补贴;而在工作1-5年的人群中,这个比例甚至不足40%;另外,在工作6年以上人群中,只有不到30%的人使用过补贴。
补贴的吸引力进一步细化,学生群体和工作群体对补贴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有将近60%的在读高校生对补贴有明确需求(很重要,没补贴就不点19.47%;很喜欢补贴47.85%)。但在工作群体中,这个比例有明显的下降。
III.宏观使用场景
家、宿舍、办公楼。
三、产品分析
I.功能分析
#值得称赞的地方#
凑一凑功能
凑一凑经作者测试,当用户点餐超过餐厅起送价格的70%时,系统就会提示你可以凑一凑以达到起送价格(如上图所示)。其中,凑一凑仍然是选择店内餐点,不过价格会从最接近差价的地方从低到高排列(如果是差2块则优先显示米饭)。
很显然,这是个很贴心的功能。试想这样么一个情景:当用户在点餐时,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自己点的菜差一点就达到起送价格,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如果没有提醒你凑一凑的功能,你就得自己去找贴近差价的餐点来凑够起送价格。
那为什么不是任点一个菜就提醒你凑一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说凑个整,其中凑就意味着还差一点就达到既定目标。点餐时也一样,如果起送价格为20块,用户只点了一份4块钱的薯条,那么极有可能它还要继续选择下去,并没有提示凑一凑的必要。
#可以改进的地方#
1.点餐时是不是可以有随机模式?
当用户在点餐时,经常对吃什么犹豫不决。对吃的餐厅犹豫不决,对吃的菜也犹豫不决。
改进意见
所以,为了让他们不这么纠结可以推出随机模式,即当用户点击“随机吃”的时候(也可以借用摇一摇的形式),在附近的餐厅中默认抽取符合主流用户喜好的餐点推送给他/她,但也会根据该用户的历史口味习惯进行特别调整,列出3~4个选项。如果他/她不喜欢,可以退出随机模式或者进入对应餐厅进行选择。
2.送餐状态并不明确
如上图所示,系统并没有提示什么时候开始送餐。这会让用户在下单之后一直苦等,开始送餐之后应该给用户一个提示,让他/她心里有底。
改进意见:加入一个开始配送的状态,并且和接单一样,要给用户一个通知。
3.我想象中的拼单:摇一摇拼单
由一人发起拼单,分享到微信群里,大家再进入网页下单其实也是很麻烦的。
当然,这样也是出于对实际情况的考虑。一方面一群人中并非所有人都下了饿了么客户端,另一方面不需要所有人下饿了么客户端,一人发起多人跟随就行了。
但随着饿了么订餐体验越来越完善,更多人会使用饿了么手机客户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人发起拼单,大家同时摇一摇就能把点的东西合在一起,就从根本上方便了用户。
改进意见:增加如上所述的摇一摇拼单功能。
4.通知太频繁
接单通知是必须的,因为店家接单和用户完成支付并不同步,且有可能用户已经在做别的事情了。但是用户自己取消订单时,他/她自己已经亲身经历了这个状态,因此不必过多提醒,否则用户反而会反感。
改进意见:用户自己取消订单时,不必再进行通知。
5.断网重新连接之后,定位显示异常,这是不应该的。
定位异常II.体验分析
#值得称赞的地方#
1.点菜的时候,上下滑动可进入到上一个/下一个菜品分类。
滑动处理这个细节无疑体现出了饿了么产品团队的用心,很多竖向滑动滑到最下面就卡住了,并不会进入下一个分类(当然,在他们的产品场景下那是合理的)。但是,饿了么的点餐界面在滑动浏览菜品的时候,如果浏览完比如上图中的“红料理特色串串”这一菜品种类,就会自动出现下面的“锅底”这一类的菜品种类的菜。
这也是出于对用户心理的考虑:一方面其实用户本身是纠结的、不知道该吃什么好的,所以浏览完一种菜品种类允许进入下一种类是很体贴的;另一方面从操作的角度来说,如果只允许通过点击左侧的分类才能观看菜品,浏览完毕后要到下一个分类就得再去左边的分类处点击一次是很笨拙的,这时如果选择滑动处理则要操作成本要低很多。
2.加入购物车的处理
当我们向购物车添加菜品时,界面模拟了一个向购物车中抛物的小动作。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小动作也完全可以去掉,因为看起来它好像并也不影响产品的使用,还可以省下许多雕琢界面的工夫,但一个形象的抛物动作一方面符合用户对超市购物车的记忆模型,另一方面为APP增添了趣味性,让它更加俏皮可爱,让它显得不那么冰冷,这也是人机交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人是讲感情的动物,所以情感化设计是很重要的。
#可以改进的地方#
1.当用户点到某一商家(比如快餐类)分类,应该默认选定其分类下的全部商家(全部快餐类)。
应该默认选中很多时候,用户也说不准自己究竟要吃那个细分种类,所以可能他/她会选择“全部快餐类”。但如果选择“全部快餐类”和选择其子分类“品牌快餐”一样都要用户操作两次那就不合理了。因为当用户点到快餐类,并不清楚自己想要那么细分种类的时候,默认就是考虑全部种类的。
改进意见:当用户点到某一商家(比如快餐类)分类,应该默认选定其分类下的全部商家(全部快餐类)。
2.搜索历史要允许单条删除
搜索历史事实上,由于页面空间有限,随着搜索历史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需要用户放弃一部分历史记录。然而,这时候正确的做法并不应该是只能清空,因为有的记录用户想要保留,至于保留哪些决定权应该留给用户,所以应该允许单条删除。
改进意见:允许单条删除搜索历史。
3.为了让用户看得更直观,搜索结果中的餐点还是要有配图。
搜索结果四、竞品分析
I.下载量
饿了么与其他两个竞品恰好是APP STORE美食类排行榜的前三甲:
排名II.宏观分析表格
宏观分析比较#补充说明#
1)定位与受众
从上面的表格分析不难看出,三家外卖O2O平台的定位是不同的。尤以饿了么和百度外卖为代表,前者主打以学生为代表的消费能力较低的群体,后者主打消费能力较强的中高端白领。
事实上,外卖需求源于当代人的时间有限以及当代特殊的宅文化,最需要外卖的群体即为宅男宅女,而这种宅习惯广泛存在于高校之中。另外,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其实并不算强。所以,饿了么选择从高校和学生群体切入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而且接近大众的概念在前期总是更容易推广的。
另外,为了拓展业务与受众,饿了么本身也在向白领群体靠拢。事实上,未来三家平台的定位极有可能向某个中心靠拢,即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2)配送方式(配送速度)
配送速度是外卖O2O平台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事实上现在非高峰期送餐时间30分钟,高峰期一个半小时是很正常的情况。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轻模式与重模式。轻模式,代指不自建物流,商家自行配送;重模式,代指自建物流配送。轻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外卖行业刚起步,手头资金不够的时候。商家自行配送,无需专门的配送团队,无疑大大减少了扩张成本。但是,其问题也同样明显,轻模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尤其对于营业规模比较小的店家,腾出人手送外卖,或者另外请人送外卖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对于他们来说外卖平台的引流作用也并不十分明显。因此自建团队是必然趋势,正如饿了么的轻模式+重模式,滴滴近来也入股饿了么,双方极有可能就距离较远的配送服务展开合作。
III.功能比较
1.搜索
搜索#输入结果被计入搜索历史的方式#
处理方式对比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搜索结果都是用户想要的。如果搜索之后,用户没有进一步操作就说明用户对该搜索结果不满意,因此不应该被计入搜索历史。所以,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处理方式是对的。毕竟页面的呈现空间是很有限的,搜索历史也应该是用户最需要的历史。
2.菜品介绍
从左到右依次为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
菜品介绍比较总体来说,菜品描述做得最详细的就是饿了么,尤其是菜品评价,因为只有商家配图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但是,从更严格的角度来说,三家的菜品介绍都是不够的。其中,菜品评价最好能配图,文字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可以用配图评论奖励更多积分的方式来激励用户。
3.附近的餐厅
附近的餐厅比较从上图也能看出,饿了么对附近的餐厅处理得最细致的,提供了很多筛选条件。相比之下,美团外卖则显得粗糙了一些,不给用户筛选条件让用户一个一个找是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情。
4.发现与吃啥
无论是饿了么的“发现”还是百度外卖的“吃啥”,都是核心模块“外卖”之外的“So,what's more?”。
1)饿了么的“发现”
发现这一部分的积分商城和限时好礼可以使用通过点餐和评论获得的积分,这确实是一个利用用户爱占小便宜的心理来增加用户粘度与忠诚度的方法。
2)百度外卖的“吃啥”
吃啥吃啥就是用来解决“有这么多餐厅真不知道该吃啥”这个问题的,会为用户推荐菜单、附近的美食以及用户可能喜欢的餐厅和菜(可以设置口味)。这恰好是饿了么所缺乏的,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筛选条件会让选择更容易,但不一定能很好地击中用户的痛点,所以设置口味推荐菜品是可以借鉴的方法。
IV.界面&交互比较
1.搜索
1)搜索存在形式
从上到下依次是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
搜索事实上,当用户进入首页的时候,是有直接搜素的需求的,因此像饿了么和百度外卖这样默认把搜索框给出是正确的做法。
2)商户、商品的呈现方法
搜索结果关于商家和商品的搜索,需要明确的是:第一,无论是搜索商家还是菜品最终用户需要的都是为了点菜;第二,搜索菜品时用户也可能需要看看该店其他的菜;第三,在没有搜出目标菜品时给出提供类似菜品的商店也是可以的。基于以上三点,作者认为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的做法是正确的,即不需要将商家和商品分开显示,而且在搜出目标菜品也要给出对应店铺。
2.商家页面
从左到右依次是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
商家页面比较一个用户对店铺产生好感不一定要等到其浏览了商家信息之后,所以作者认为应该像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一样把收藏放在顶端公共部分,而不是像饿了么一样塞进商家模块。
V.饿了么SWOT分析
SWOT分析五、总结
目前的外卖O2O市场逐渐趋于白热化,饿了么略微领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步步紧逼,实力不容小觑。三款APP从功能、界面等角度来说同质化较为严重。饿了么打通高校市场之后也在进一步对白领市场进行开发,另外一直烧钱补贴也不是个办法,所以未来三家O2O平台的定位会选择战略合作还是一家独大目前还很难推测。
就饿了么来说,正如报告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对产品的分析,作者认为其产品框架与细节都是超越这两个竞品的,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为了让用户不再有选择困难症,应该“替用户想”,给用户更多建议。比如上面提到的随机吃,以及让用户设置口味后推荐。
第二,用户忠诚度其实并不高,大有谁有补贴、谁不贴好吃谁的情况存在,如何进一步留住用户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外卖网站本身的逻辑就是点餐付款(可能还有评价),用户达到目的后就不会一直停在APP中,因此用户黏性并不高。如何提高用户黏性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