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影视综艺评论纪录,记录.
看完这部最逗比的纪录片 ,原谅我笑出了猪叫

看完这部最逗比的纪录片 ,原谅我笑出了猪叫

作者: 迷影映画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17:46 被阅读3次

    迷影君曾经推荐过不少类型各异的纪录片,比如:

    严谨考究的BBC自然类纪录片,

    还有央视爸爸最擅长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

    而今天迷影君要推荐的却是一部纪录片中的“泥石流”——

    它用最骚的文案,再加上各种脑洞大开的创意和梗,颠覆了观众对于历史纪录片普遍枯燥的刻板印象。

    历史那些事 

    这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由二次元弹幕网站哔哩哔哩出品。

    目前只更新到第3集,但B站的评分已经高达9.7

    在此之前,那部刷爆社交媒体的《人生一串》,就让观众见识到了B站纪录片稳中带皮的风格。片中满满的烟火气加上搞怪调皮的文案,都令观众印象深刻。

    而这部《历史那些事》则延续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风格,它被定义为:

    实验性历史纪录片纪录片。

    虽然听起来颇为高大上,但内容却相当放飞自我,形式更是百搭——

    无论是嘻哈说唱和脱口秀,或是新闻报道和网络段子,亦或是二次元梗和真人秀节目,甚至是王家卫的电影。

    这些看似与传统的历史纪录片八竿子打不这的元素,都被导演组信手拈来解构历史,用另类的另类的视角带观众细细品味那些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历史。

    用纪录片导演徐晋非的话说就是:

    历史是严肃的,但是讲述历史的方式却可以是有趣的。

    纪录片一共8集,每集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时长不到30分钟。

    第一集的标题就恶搞了著名的动漫,名叫:《在下东坡, 一个吃货》

    片名恶搞了日本动漫《在下坂本,有何贵干》,制作组用脱、幽默的手法讲述北宋著名“网红”级文豪苏东坡,在遭遇乌台诗案被贬谪后——

    踏上了一生坎坷之路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顶级吃货之路。

    历史上的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担任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人生最失意的的一段时期。

    在黄州,除了留下千古名篇《赤壁赋》等诗词之外,他还解锁了新的天赋。也就是:

    做个吃货!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尽管人生这么不如意。但是肉还是要吃的,甚至他的吃都被写进了诗文留下了菜谱!

    从料理江鲜的有《煮鱼法》,到调制菜羹的《东坡羹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记载了“东坡肉”做法的《猪肉颂》。

    在宋代,从宫廷到民间,羊肉才是主流,而猪肉却不受待见。用苏东坡的话说: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正是由于苏东坡的大力推动,历史上的“东坡肉”才会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并且在整个东亚世界的食谱上享有盛名。

    只不过现代的东坡肉的做法和历史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那么历史上的东坡肉到底是什么样呢?

    节目组就通过穿插在片中的《历史小剧场》带领观众走进历史上的东坡肉,有趣的是这个小剧场的形式还致敬了漫改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的情景和画风。

    编导直接让一代美食家苏东坡穿越回了现代,成为一位游走于街头的孤独的美食家——

    一边品评美食,一边教今人做东坡肉。

    更厉害的是,编导还在做菜的镜头上致敬了《舌尖上的中国》,明明是历史纪录片,画风一转就成为了深夜放毒。

    历史上的苏轼绝对是一位甜食爱好者,有诗为证:日啖荔枝三百颗。

    可到了纪录片中的形容却是:

    麻利得扒开荔枝的红衣,他一颗接着一颗。

    就算此时的他,犯了痔疮也是面无惧色!

    然而一骑红尘,妃子不一定会笑;能大啖荔枝,也不代表幸福指数高。

    此时的苏轼又从黄州被砭到了当时的岭南——

    穷、病、惧三座大山几乎压垮了这个还没来得及油腻的中年人。

    但即使在这人生的最低谷,他在某个方面的兴趣,依然支撑着自己坚强地活下去。

    除了黄州的东坡肉之外,苏轼还在流放惠州发现了羊蝎子的美味,制作过程还模仿《日食记》。

    流放海南时又找到了生蚝这种至鲜珍馐,还专门修书给儿子只是为了让儿子不要公开海南生蚝的秘密,因为他担心朝中士大夫知道了会跑来海南跟他抢。

    苏东坡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吃货的苦中作乐。对于他来说——

    被诬陷、被贬谪都不重要,有美食才是王道。

    有趣的是就连纪录片的片尾MV也十分高能,干脆让苏东坡来了一段饶舌RAP,歌词用调侃的说法写出了这位大文豪在遭遇人生挫折时的心态:

    被赶出朝堂,我就去厨房,每个人都一样平生只为口忙。

    在看似“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解读之中,其实是节目组截取了正史里的记载用更为通俗的方法来呈现鲜活的历史。

    纪录片的第二集标题也很喜感:《我在我家偷文物》

    主人公是末代皇帝溥仪,讲述了这位出生于末代紫禁城的叛逆小皇帝,因为想要出去英国留学,而私自盗窃倒卖故宫文物的故事。

    民国初年,公民大多剪了辫子,革除了旧日的陋习,北京城有了一副共和风气将开的迹象。

    而紫禁城里的时间,却似乎暂停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清王朝覆灭。作为封建帝制的代言人,年幼的逊帝溥仪得到了有待,得以在紫禁城里过起了小朝廷的生活。

    作为零零后的溥仪,随着年岁渐长,对缺少自由的宫禁生活开始不满传统的教育让他觉得死气沉沉。

    进入青春期的溥仪不想再当死宅,他要去宫外看看花花世界。

    也就是在这时候,溥仪认识了从英国来的西洋老师庄士敦。确认了眼神,遇上了对的人。

    久居深宫的溥仪第一次从这位西洋老师的口中得知了大洋彼岸的繁华,甚至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戴上了眼镜,剪掉了辫子,在宫墙之内打起了网球。

    在庄士敦的讲述中,恍惚间,溥仪似乎穿透了紫禁城封闭的宫墙。

    他看到了蓝天下浩渺的大洋,漫步在阴雨蒙蒙的伦敦街头,在牛津大学里,他不会再想起被那些家伙支配的恐惧,被囚禁在鸟笼的屈辱。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溥仪想要去留学英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可这遭到了满清遗老们的反对。

    更何况,自从废除帝制以后,皇家奢靡的开支早已入不敷出,让皇帝家业没有余钱了。

    不想被贫穷限制想象力的溥仪,要为他的留学梦想筹集经费,这让他盯上了紫禁城内所藏有的各种珍宝文物。

    相比于第一集从另类视角切入历史人物,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则从叙事方式上玩起了“花样”。

    纪录片通过溥仪监守自盗文物这一历史事件切入,并透过末代皇帝、西洋帝师、遗老太监以及皇亲国戚等多方视角来还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盗窃案件。从形式上来看,更像是侦探片的叙事风格。

    不仅如此,为了贴合叙事,编导还直接致敬起了《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柯南》,充满了无厘头的喜感。

    作为一部面向年轻观众群体的实验性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无疑是相当是相当成功的。

    它用看似有些无厘头的玩梗和恶搞来戏谑书页中死气沉沉的历史,用后现代的解构来消解传统历史纪录片的枯燥和刻板,并在在严肃的历史故事中发掘有趣的接地气的一面,这也是这部另类纪录片的创作宗旨。

    正如《历史那些事》的监制,著名纪录片导演金铁木所说:

    历史不是凝固的文字,不是僵硬的过往,它是那些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儿……

    不过,这种另类新奇的戏说正史的方式也并非人人能够接受,纪录片也收到了不少争议和质疑。

    不少网友评价说:

    这节目只是单纯在恶搞,也能称为纪录片?

    毕竟纯粹从纪录片的内容来说,《历史那些事》虽在形式上颇具脑洞和创意,但是却在内容上显得杂乱无章。

    太多的恶搞戏谑和杂糅在其中的类型元素,反而会让纪录片显得喧宾夺主,更像是一部低成本搞笑短剧。

    不过仅就迷影君个人看来,这部《历史那些事》仍然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

    就像当年风靡一时的《明朝那些事》一样,它的好处在于让一些对于历史有兴趣又不太深入了解的年轻观众们入门。

    如果你已经看惯了传统正经的纪录片,那么不妨试试这种更接地气的历史讲述方式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这部最逗比的纪录片 ,原谅我笑出了猪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g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