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跟你一般见识
没有人没有愤怒过。愤怒通常是因为某人越过了你忍受的界限,让你产生一种受到威胁、伤害的感觉,通过把愤怒表现出来,能吓退那些越界的人,降低不利于我们生存的风险,这是愤怒最原始的机制,它不仅没错,而且是帮助人类在地球上活跃至今的一大利器。
我们常劝生气的人说:“别上火,对身体不好。”愤怒确实会产生一连串看似有害的生理反应,但其实压抑愤怒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大过于愤怒,压抑自己的愤怒让人更容易患上大小病症,愤怒本身反而还没这么大的破坏力。
面对愤怒,我们怎么处理这种情绪呢,文明社会提倡的是“宽恕”。宽恕其实包括“面对”“接受”“处理”和“放下”四个步骤,但其中,“面对”与“接受”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要处理愤怒,放下愤怒,完成宽恕,首先我们要认清,愤怒是存在的,哪怕有时我们厌恶它,但同时我们需要它。因为愤怒让人感到自己是对的,所以有权力去责怪对方。
其次,当面临一些不能宽恕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选择宣泄。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只要安全,同时能让你自己好受一些,哪怕让你觉得自己疯了,或对自己的狂暴感到惊讶,都没关系。一般来说,可以在白纸上随意涂鸦来宣泄,如果你觉得这样太做作,你也可以疯狂撕书撕报纸、在床上殴打枕头,反正别让自己受伤。在这个时候,你会体会到,愤怒其实并非由表面的事件造成,关键是我们内心陈年的怨恨,这些事件不过是根导火索。
所以宽恕与其说是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个决定。如果促成决定的理由够清楚,优缺点被充分考虑,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帮助——无论最后的决定是要继续憎恨或尝试原谅。
如果你决定原谅,那么学习宽恕有简单的五个步骤:
如实回忆发生了什么,不要加上情绪或评价,客观地还原事件现场,假装你在拍纪录片;
运用同理心,思考为什么对方会这样做;
回想从前你伤害别人的经历,而对方选择原谅了你的时候,那种松了口气和感激的心情;
宣布自己决定原谅对方,并记下来或告诉朋友,也可以给对方发一条消息——总之要用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自己心里说原谅不算;
原谅不代表忘记,这件事的记忆被大脑记录下来,但回想时避免加入报复的情绪。
希望看到这里的大家,都能和自己的愤怒好好相处。
H(快乐)=S(快乐起始点)+C(生活条件)+V(自发性活动)
快乐起始点(Set Point)是由基因决定的,指的是每个人天生能感受到的快乐程度。据估计,快乐起始点的影响力高达40%,也就是说你近一半的快乐程度是先天决定的。
生活条件(Conditions of Life)的影响力大约是20%,生活条件包括人的种族、外貌、职业、经济能力、居住环境等,这一项我们最熟悉,所以我们投入了相当多精力在改善生活条件上,但无论是赚更多钱,刻意保持美貌,还是接受高等教育,都不保证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物质欲望越高的人越不快乐,心理健康甚至可能比身体健康更重要,而教育程度与快乐毫无关系。虽然现状如此,但我们也应该尽量减少待在对我们有负面作用的情景里的时间。
最后一项,生命中我们为自己安排的活动(Voluntary Activities),影响力可达40%,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由我们的自由意志决定。想想你最喜欢做的那些事情,是不是充满了愉悦感呢?
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推荐了哪些让人快乐的活动。首先,快乐是分不同层次的。“愉悦”有较多的感官情绪成分,“满足感”则是一种较为持久且稳定的高层次快乐。而“心流”这种物我两忘的高峰体验,能带给人们最深层次的满足感。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出现在任何活动中,但这些活动必须满足这几个条件:
需要技术且具有挑战性;
全身心投入;
立即获得回馈;
有自我控制感;
自我感消失;
时间停止。
打球、下棋、攀岩、数独、烹饪、写作、演奏乐器、跳舞……“心流体验”可能出现在任何你喜欢的活动中,只要全心沉浸其中,感到时间仿佛凝固,只有你和你喜欢的事物共处在天地之中,当你回过神来,满足感会充满你的身心。
心流是很珍贵的体验,不过还有一件简单的事情能让人常怀快乐,那就是感恩。快乐的秘诀之一,是开始对自己与别人付出体贴和感激。具体可以这样做,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不过真正做到并坚持的人并不多见:每天睡前,仔细回想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写下5件值得感谢的事。事情无论大小都行,朋友窝心地听你抱怨工作也好,你家的猫咪跑到门口迎接你回家也好,重要的是要写下来,不能只是想想喔。坚持两周看看怎么样?
赛利格曼还推荐了一个比较难的练习:找一个对你很重要、你很珍惜,但你从没有好好对他/她道谢的人。写一段你想对那个人说的话,不用一气呵成,慢慢修改,直到你觉得满意为止。写好以后,和那个人约个时间见面,坐下来聊一会之后,拿出你写的信,一个一个字地,当着面念给那个人听。
这个练习对善于表达的美国人都很困难,感觉有些“矫情”,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们羞于向别人真诚地表达感谢,尤其是亲近的人。只有在特殊的场合,比如婚礼,我们才会看到含着泪向父母说谢谢的新娘新郎,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试着主动让那样心灵相通的时刻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冒险一次,也许你会收获无与伦比的快乐。
№.27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已阅读
最后一个卡片,我们来说说“自尊”。自尊是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你对自我的感觉怎么样。自尊心高的人通常对自己评价很高,虽然这未必是客观事实,但好处在于,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正面,忧郁程度较低。
西方的心理学非常看重“自尊”这个概念,不过在不同的文化中,自尊的内涵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在2005年一项研究世界人民自尊水平的问卷调查中,日本排名最末。这是由于欧美强调个人主义,而亚洲则看重集体主义,问卷中的自尊表达选项,比如“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美国人大多会选“非常不同意”,而日本人可能会出于谦虚而选择“非常同意”。中国文化也比较淡化个人锋芒,而看重谦虚谨慎的品质。这也造就了华人独特的自尊模式:越是值得骄傲的时刻,我们越要谦虚,例如你常听到“不敢当不敢当”之类的话,我们的内心可能其实已经满足感爆棚了。
撇开这种文化性差异不谈,高自尊,甚至健康的自恋(指合理、稳定的高自尊),对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然而病态的自恋,则属于不稳定的高自尊。这类人群虽然时常夸大自己的优点,但其实自我价值感十分脆弱,因此非常需要别人的关注与称赞。如何定义自尊的不稳定性呢?遇到事件冲击时,自尊程度变动越激烈,自尊越不稳定。不稳定的自尊最大的三个特征是:争强好胜、犹豫不决、自我价值感低落,稍微受到别人的质疑,自我价值就会动摇。比如上午做成了一笔生意,感觉自己春风得意,下午被上司批评了几句,就极度沮丧,感觉全世界都灰暗了。稳定的高自尊绝不是随浪漂的浮萍,而是深深扎根在土壤中的大树,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如果我们把自尊进一步内化,慢慢超越外在的成就与肯定,就会成就“自信”状态。含义如名,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自信也可以学习,一是把握每一次自我怀疑的时刻,把这当作是一种练习,放下当下的不安,认真思考他人批评自己的理由,把情绪转化为思辨;二是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那不过是一时之困,而这些挫折,其实更能让我们获得成长。
如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构成自信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外在肯定自己。自尊主要来自比较与外在肯定,认同人的价值来自竞争力;
第二层次:自己肯定自己。自信要借助自我挑战与自我肯定获得,不需要与他人比较,包容自己与他人的不完美;
第三层次:超越自我评价。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