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你我皆知常识性的东西,而经济学就是站在常识基础上的理论。同样,心理学和哲学也都是对人类常识的深入理解。去理解常识,探索常识,拓宽常识是每个人的自由,甚至是一种逻辑思维上的享受,也绝不是权威的特权。
最近看了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将其中学到的一点知识用于分析刚刚过去的就业季,算是一个读书笔记吧。
一起来看看我的的常识之论吧。
1.我值多少钱?
年年就业季,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以前一个大学老师说过,大家要好好学习,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可见,劳动力作为商品,就业市场就是劳动力的买卖市场。
现在程序员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这种需求甚至大到了不会编程也照样录用的程度,所以其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其他行业就不足为怪了。有人说编程是现代工作的基本要求,求职者完全可以入职之后学习编程并快速成长,所以企业招聘看重的是你的学历和学习能力。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找不到保质保量的专业程序员,退而求其次,这才是本质原因。如果程序员并不紧缺,那么企业只会提高门槛,在学历,学习能力之上再加上专业门类的限制。
按照供需现状,程序员的紧缺构成了这一行业的高薪资,高薪资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程序员就业市场(跨专业就业或是高考填报计算机专业等)。最终程序员也会有降价的那一天,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没人知道。
2.五险一金到底是谁支付了?
五险一金是由国家向企业强制收取,按理来说五险一金是用人单位支付了的,实则不然。无论是国家向个人强制收取还是向企业强制收取,最终该费用由个人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承担的比重由双方各自对这份工作的需求弹性决定。
具体分析如下:
先考虑前一种情况,即国家只向用人单位强制收取五险一金,那么假如你对这份工作的需求弹性很小甚至没有弹性(即除了这家用人单位再没有别的单位愿意雇用你了),此时用人单位给你的年薪定价已经考虑到了它所需要额外支付的五险一金的那部分成本,你的年薪被克扣了也只能委身于它,因此实际上五险一金绝大部分是你承担的了。
再看第二种情况,即如果存在另一个世界,是国家只向个人强制收取五险一金,那么假如用人单位对你这个人才需求弹性很小(用人单位觉得你非常优秀,必须争取到你这个人才),于是用人单位会给你的年薪多开几万,以帮你抵消自己对五险一金的支付,因此实际上五险一金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是用人单位承担的了。(类似的是,有的公司为了笼络人才,不仅给与你更高的薪资,还要代付你与之前已签约公司的违约金,那么违约金实际上是由另一家公司承担而非你个人承担了)
讨论了以上两个极端情况后,在现实中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弹性,双方均有选择的余地,因此五险一金由个人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承担的比重由双方各自对这份工作的需求弹性决定。综上,也构成了要将五险一金和各种隐形福利补贴计入总收入并将其作为决策依据的原因。
3.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在国企和私企哪个大?
基本上没有人会否认国企对学历的歧视比较大,私企比较小。在下文,我将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国企对学历歧视的本质原因。至于性别歧视,或许会存在一部分人认为国企可能更不歧视女性,相反一些私企会更加歧视女性。于是我将论证国企更容易发生性别歧视这一观点。最后,我将得出最终结论:即无论是性别歧视还是学历歧视,包括长相歧视的其他歧视,国企都相对更加严重。
在正式论述之前首先摆出一个问题,那就是
以下四个选项中你觉得哪一个是最低效的?(建议提前想好答案再看下文)
1.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
2.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
3.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
4.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
根据常识容易推断,第4个选项是最低效的。如果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我达成了共识,那么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因为,只要是关于国企的弊病和社会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改革,都可以用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
比如:公交车(火车)是不是最好改革成为私营企业,于是票价是不是可以由市场决定?对于现在的公交车公司,为了让所有百姓坐上基本免费的公共交通,公司的大部分钱都是来自国家,公交车司机的工资不会因为他所在的那一路人爆满而多赚一分钱,而公交管理人员即使维持着现在不够最优的公交车路线配置方案也不会因此而付出直接代价。这就是“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机会成本”,其中引申出的一个道理就是: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付出的代价不能仅仅看他花出了多少钱,还要考虑到他为此消耗的时间,考虑到他因为做这件事情而丧失了多少做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机会。
表面上看,公交改为私营企业,提高的票价让广大消费者支付了更多的钞票,得不偿失。但是,一方面是上面提到的效率问题无法回避,整个社会(包括纳税人的钱)为此付出了效率低下的代价;另一方面,如果打着“为了所有穷人都能公平地坐上免费公交”的善良旗号,公交车票价就应该成为完全免费,可不难想象,那个时候消费者在金钱上的付出是少了,但每个站台排起了长龙,人们为此付出的时间代价何其巨大?这在经济学上,叫做:
“资源耗散”,指的是过分干预市场而导致的无谓损失。
经济学家是对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的一群人(为此他们也经常被人误解为没有良心的资本家),但他们认为:
有时候出于善良的动机,不一定做出好事情。
有时候出于善良的动机,不一定做出好事情。
有时候出于善良的动机,不一定做出好事情。
写到这里, 我将再次重复展示前文提出的问题:以下四个选项中你觉得哪一个是最低效的?如果您的答案不为4,您就不可能看到这里了。
以下四个选项中你觉得哪一个是最低效的?(建议提前想好答案再看下文)
1.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
2.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
3.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
4.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花自己的钱和花别人的钱本质上是什么呢?经济学上这个应该叫做“产权所有”,粗略的讲,花别人的钱不太心疼(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叫产权公有,花自己的钱(自负盈亏锱铢必较)这叫产权私有。经济学家同时认为:
歧视行为是双向的,即歧视行为的受害者一定包括歧视者和被歧视者。
例如一个因为歧视黑人而拒绝雇佣黑人的白人企业家,他可能错过了一个业务能力突出的黑人,企业家因此会付出代价。越是暴露于市场竞争下的企业,越是要承担随意歧视人付出的代价,越是看重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而决定企业效益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专业能力了。专业能力怎么评判呢?
学历与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吗?答案是不一定。
性别与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吗?答案是不一定。
长相与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吗?答案是不一定。
既然学历性别和长相不一定与能力挂钩,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透过学历性别和长相的迷雾,判断清楚一个人的能力这件事,就成为了一个公司系统性的业务,成为了一个公司讲求投入产出(投入人力财力和时间,产出合格人才的录用)的一桩买卖。
所以,经过前文大量的铺垫,无论是提到的“花钱效率“的问题,还是“产权所有制”的问题”,还是对“歧视行为”的深刻理解,全部指向最后的问题,那就是:
国企和私企之间,哪一方更有不懈探索面试和笔试环节科学性的内在动机呢?是私企。
大而不倒的国企和朝不保夕的私企之间,哪一方相对更无法承受招聘过程中随意歧视学历和性别带来的损失呢?是私企
故我个人的分析到此结束。
补遗:
1.本人最终选择了国企,选择了相对安稳,身边的人也大部分去了具有国企性质的单位。也许心理学家会说,这是几千年来对父权君权荫蔽的依赖情结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种始终不肯断奶的潜在婴儿症状。私以为,我们这一代人还想搭上国企的末班车,但下一代一定不是了。
2.如今,随着市场化进行,上文中提到的“纯”国企已经越来越少,很多国企迫于竞争压力,其对人才的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都在慢慢减弱,国企也越来越注重能力本身。因此,文章探讨出的结论是相对的,是宏观上的,是逻辑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