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一共十篇,文章都不长。
其中初中语文课本入选了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讲述了作者入学前后的一段经历,《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从小带他的保姆长妈妈,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敬意,《藤野先生》写了日本留学生活和与老师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按照我的思维,每学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想想,我们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些什么。那么同样的思维,阅读这本书我们要了解什么,学习什么。
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一些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我们不能亲历一百多年前的生活,但是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却可以把我们带入那个时代。
《朝花夕拾》虽然写的是个人的生活,但是却用独特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状况。
不过由于一些原因,这本书在阅读时有些内容会让我们产生隔阂,感觉读的不流畅。
细究起来,隔阂有二:
01语言上的隔阂
鲁迅的语言带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书面语的特点,有点文白夹杂,又有点欧化,是那个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时期的特点。(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除了温教授说的时代特征,它还带有鲁迅本人的语言特色,所以有些句子我们读来会觉得有点拗口。
比如,我们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一段: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如果放在现在的话,那就是个前后矛盾的病句,但是这也是鲁迅语言的特点,用看似矛盾的句子表达合情合理的意思。
类似的例子还有,他在《秋夜》里写到过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我们读来感觉重复啰嗦,他就是想表达,门前只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除了枣树还是枣树,这是一种孤寂,一种落寞。
鲁迅的语言是有张力、有诗意、有韵味的,要细心去读,一遍一遍读,体会那种语感。读多了,可能会感觉自己平常使用语言虽然通顺,符合规范,可是无味,没有分量。(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如果我们能读懂鲁迅的文章,能玩味出其中的意思,那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就不简单了。
02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的隔阂
除了语言上的隔阂,还有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的隔阂。
因为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到青年时代的往事,时间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所以文章里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会给今天的孩子造成隔阂。
如《五猖会》里提到的:
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
这里的“塘报”即驿报,古代驿站用快马急行传递的公文。浙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也叫“塘报”。
“高照”,高挂在长竹竿上的通告。“照”就是通告。绍兴赛会中的“高照”长二三丈,用绸缎刺绣而成。
“高跷”,我国民间游艺的一种,扮饰戏剧中某一角色的人,两脚下各缚五六尺长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一般多扮演喜剧中的角色。
“抬阁”,赛会中常见的一种游艺,一个木制四方形的小阁,里面有两三个扮饰戏曲故事中人物的儿童,由成年人抬着游行。
“马头”,也是赛会中的游艺,扮饰戏曲故事中人物的儿童骑在马上游行。
“高跷”和“抬阁”我们县里正月还能见到,记得今年正月里光禄的表演,就吸引磁县的大部分人,一是真的热闹好看,二是做家长的想带孩子见识一下民俗文化。于是好多人大清早的就都带着孩子赶去围观。
鲁迅广博的学识,文章里的旁征博引,让我们读起来有点“隔”。
比如,《无常》里说无常是很可爱可亲的,但在庙里泥塑的,在书上墨印的模样上,是看不出他那可爱来的。最好是去看戏。但看普通的戏也不行,必须看“大戏”或者“目连戏”。
书里提到“目连戏”,就和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到的做比较,说明末时要连演两三天。
我专门查看了张岱《陶庵梦忆》里所述的内容,乃是其蕴叔为表演武打戏搭建的大舞台,表演之壮观还惊动了当地的熊太守。这种大戏或“目连戏”现在的孩子们是很少见的,也会造成与书里内容的隔阂。
涉及到的历史也会造成一定的“隔”。
比如《范爱农》里涉及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些历史事件,像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事成后被抓。结果是徐锡麟被挖了心,给安徽巡抚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后来一起约定起义的秋瑾女士也被杀。
这件事鲁迅在《狂人日记》里也曾提到过:“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麟……” 。说的就是徐锡麟刺杀恩铭后,率领学生占军械局,弹尽被捕,当日即惨遭杀害,心肝还被恩铭的卫队挖出来炒着吃了。
有些书籍很浅,几乎不用动脑思考,一看就见底。
但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很厚重,就像我们诗词里的用典,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读起来会有点难。
倘若遇到这种障碍,我们能查相关历史,大致读懂,就能读下去,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那就是通过研读《朝花夕拾》,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历史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这不是简单地学历史就能收获的,能把历史的死知识和书中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关联,得到的就是感性的知识。
在研读消除隔膜的过程中,我们的信息整合,思维碰撞,你把眼前的文章和查到的资料进行拼接缝合的过程就是一场知识碰撞思维糅合疏通的烧脑。
这是历史书上也不一定学得到的。如果读历史书,可能比较概括,比较理论化、知识化,而结合着鲁迅作品来读,就可以获得鲜活的历史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