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年7月15日 平脉辩证法

2018年7月15日 平脉辩证法

作者: 冬天2018 | 来源:发表于2018-07-16 13:59 被阅读0次

    徐汝奇恩师第一天中医课程的笔记


    上午主题:“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


            徐老师讲中医,讲的是如何应用平脉辨证的方法看病,因为老师天才地发现,只有平脉辨证方法才是中医治病的唯一正确法门。

          那什么是平脉辨证法呢?

          我们都知道,中医治病就是通过吃汤药,扎针灸,或做艾灸等方法来调节患者自身的阴阳,从而战胜疾病。那么选择吃什么汤药?在什么穴位针灸艾灸,就是医生要研究的问题。

          平脉辨证就是教医生如何研究上述问题的。在现实生活中,中医有三种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种 :根据病直接选择方,例如妇科病都扎三阴交,盆腔包块都吃桂枝茯苓丸;

    第二种:根据证直接选择方,例如有恶风和自汗出的症状,就用桂枝汤;

    第三种:根据脉来判断证,再根据证来对应脉,由此确定出病,最后病,脉,症三者相互印证,再确定出最终用方。

    显然,第一种方法是西化了的中医使用的方法,治病效果最差;

    第二种方法是有一定水平的中医使用的方法,治病效果也还可以;

    只有第三种方法,因为特定的病和特定的脉相互对应,特定的脉和特定的证相互对应,特定的病和特定的证也相互对应,只有三者结合,辨病才会非常准确,才能达到治疗疑难杂症效果显著的目的,这就是平脉辩证法。

    平脉辩证法是体现术数原理的。


    在中医看来,疾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或不及产生的害,这就是伤寒论的内容。

    脏腑五行生克乘侮的脏腑病变,这就是金匮要略。


    请注意将老师的平脉辨证法与传统中医号脉治病法进行区分:有的人可能会说,在老师之前,那些中医好大夫也是患者来了不问证,就诊脉,诊了脉就能说出患者症状,就能开药。

    确实如此。但是我自己是这样理解两者的差别的:我见到过老师把伤寒论中每一个没写脉相的经方都进行了脉相补充,还为很多经方补充了证。这说明,在老师心中,每一个经方适用的脉,证,病三者的对应关系,老师是非常清楚的,是三者相参之后才会下方。

    而其它那些好大夫,并不见得很清楚,他们很可能只是似是而非地结合一下脉法和症状,或者在脉法和症状中选择一个,根据模模糊糊地判断下方。因此不能算是平脉辨证法。


    既然平脉辨证是唯一正确法门,那么在经典中,有论述么?有的。《伤寒论》平脉法开篇有一段话,特别重要: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这段话里面,特别重要的有七点:

    第一:首先明确了脉有寸关尺三部,具体定位方法为手腕处有个高骨,其实就是桡骨茎突处,高骨内侧就是关脉,其上方是寸脉,下方是尺脉。诊脉的时候,取浮中沉中的中位深度按压手指。什么是中位深度?中位深度就是您想象一下,把皮肤到桡骨之间的肌肉分成三份,把手指指腹按压到上三分之一处。

    第二:三部脉都随着四季变化: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因此如果有人的脉不符合这个规律,就是生病了。

    第三:脉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变的,所以依靠诊脉来了解病情是可靠的。

    第四:三部脉分别代表不同的脏腑,而又因为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所以三部脉是不同的。例如,左手寸脉代表心,因此应该是洪大脉,而左尺代表肾,就应该是沉脉了,左关代表肝,就应该是弦脉。

    第五:指出了几种脉相:风则浮虚(如中风脉浮弱),寒则牢坚(如伤寒脉紧);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如咳嗽或心下有痰饮);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第六:病表现在脉太过或不及,也就是说和正常脉相比,病脉太过或不及。那什么是太过或不及呢?比如,左寸脉向上(也就是向大鱼际穴方向)冲(这种叫做过寸),向内冲(这种叫做如内),向外冲(这种叫做如外),或者向脉浮超过九分。这四种情况都叫做太过。比如,左寸脉短,或者脉浮不足九分,甚至不浮,这就叫做不及。

    也就是说脉位,长短和沉浮的失常都是太过或不及。

    第七:病脉以独脉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点是说,诊病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而只需要在左手三部脉和右手三部脉一共六部脉中,找到单独一个明显有问题的脉,就能开方了。例如,单独根据左寸脉判断病人的心脏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的上古天真论篇章指出,医术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那么,学习伤寒论的时候,黄帝内经中有哪些篇章有助于我们学习这个理论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主要内容:环境物质与阴阳五行的对应关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主要内容:春夏秋冬如何养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这个是重点)

    主要内容:四季,一天中的时令,人体脏腑以及方位与阴阳之间的关系,和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重复内容。

    素问:六节藏象论

    主要内容:三,四,五,六,九,这几个数在中医中的特殊含义,以及各脏腑的作用。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

    主要内容:三阴三阳是什么。

    素问:五运行大论

    主要内容:五行以及天地阴阳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

    主要内容:脉和脏腑的对应关系

    素问:热论

    主要内容:六病的发展进程与日的关系

    素问:脉解

    主要内容:六病的发展进程与月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主要内容:三阴三阳与风寒暑湿燥火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病证。

    灵枢:九宫八风

    主要内容:九宫图和风对人的伤害


    经方中的药味数量和药材含量是和于术数的,具体来说相关的数包括:

    天数始于一,终于二十五。

    地数始于二,终于三十。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河图洛书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其中,成相当于泻,生相当于补。

    也就是说数字一至十都是和中医高度相关的术数。

    所以,根据五行的对应关系,脾数五,肾数六,心数七,肝数八,肺数九。

    术数的问题,只是一个研究方向,并不是平脉辨证法的核心内容,可以先不理会。


    再看看伤寒论中的重量单位

    根据换算,伤寒论中的一两等于15.5克,但结合术数原理,我们可以按照一两10克使用。

    一株为0.7克

    一升等于10合等于84克

    一分等于4.5克


    最后,要记住三组表里关系,对诊病很有用。

    太阳寒水和少阴君火相表里:故太阳小肠和少阴心均位于左寸脉,且属火;太阳膀胱和少阴肾均位于左尺脉,且属水。

    阳明燥金和太阴湿土相表里:故阳明大肠和太阴肺均位于右寸脉,且属金;阳明胃和太阴脾均位于右关脉,且属土。

    少阳相火和厥阴风木相表里:故少阳胆和厥阴肝均位于左关脉,且属木;少阳三焦和厥阴心包(命门)均位于右尺脉,且属于水火共济。


    表里关系的道理是什么?

    表里关系其实是可以推理出来的,不一定要死记硬背。按照老师的教法,中医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少,主要靠阴阳(三阴三阳)+五行的推理。这就是老师说的:懂得公式定理,就能解题,题就是病。

    首先要知道,三阴经均为脏经(脏为阴,少阴心,少阴肾,太阴肺,太阴脾,厥阴肝),三阳经论为腑经(腑为阳,少阳胆,少阳三焦,太阳小肠,太阳膀胱,阳明大肠,阳明胃)

    少阴肾,肾在五行中属于水,太阳寒水,所以太阳和少阴相表里。

    太阴肺,肺在五行中属于金,阳明燥金,所以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少阳胆,胆在五行中属于木,厥阴风木,所以厥阴和少阳相表里。

    这里面,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厥阴风木为什么这样说,我还没想明白,就是背下来的。

    包括: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伤寒论中药物组方的基本原则有三个:高下相召,升降相因,水火之齐。


    晚上主题:脉法的基础知识


    平脉辩证法运用的十二字方针:首别阴阳,法从三焦,辨在独脉。

    大意就是说,诊脉的时候,首先看是阳脉还是阴脉。

    区别在伤寒论辨脉法中: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然后按照寸对应上焦,关对应中焦,而尺对应下焦的方法,辨脉的沉浮滑涩。单独找到左右六部脉中的那个明显病脉。

    明显的病脉就是太过与不及之脉。

    脉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对应虚实(阳脉太过为实证,阴脉太过为虚证),浮对应表,沉对应里。迟对应寒,数对应热。


    那么上焦,中焦,下焦是怎么区分的呢?

    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中,有一段讲积病的文字,积病就是肿瘤病(良性的肿瘤为细弦滑脉,恶性的为细弦紧脉)。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这段话是说:积病的脉为沉细脉,如果在寸口,则说明胸口有病变,如果在寸上,则说明喉部有病变,如果在关脉上,则说明肚脐附近有病变,如果在关上,说明心下有病变,如果在关下,说明少腹有病变,如果在尺脉上,则说明气冲穴有病变,气冲穴位于脐下五寸,旁开两寸的位置。脉向左侧冲击,则病变在左,脉向右侧冲击,则病变在右。

    那么上焦,中焦和下焦到底怎么区分呢?

    檀中穴和肚脐下一寸这两个位置,为三焦的两个分辨点。

    但是请注意,上焦包括双上臂双手,下焦包括双下肢双脚,中焦也可以包括四肢。


    一寸和九分到底是什么意思?在难经中有两种含义。

    首先,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这里的一寸和九分都是指长度,而不是深度。是说从尺脉到寸脉的距离一共为一寸九分。在这一寸九分中,寸脉六分,关脉六分,上三分为阳,下三分为阴,剩余七分为尺脉。

    其次,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这里的九分和一寸都是指深度,是以关脉为标准的,关脉恰好应当位于中位,寸脉应当比关脉浮,尺脉应当比关脉沉。


    那么正常的脉到底是什么样?这是学习平脉辨证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

    首先应该是左右脉比较对称,也就是说左寸和右寸几乎一样,左关和右关几乎一样,左尺和右尺几乎一样。但是由于左升右降的缘故,男性左主血右主气,因此左侧脉稍微大一点点。女性右主血左主气,因此右侧脉稍微大一点点。

    其次,就单方面来说,例如左手侧,应该是从寸脉到尺脉由浮到沉呈台阶状下降(寸脉上浮九分,尺脉下沉一寸,诊脉的时候取中位),且其中关脉应当为微弦脉(弦而濡弱)。并且整个脉都应当有濡弱之相,最好的脉就是缓大脉。

    除了浮沉之外,三部脉都应该比较平缓有力,有根基。且一呼一吸之间,脉五动最正常。


    位置异常脉有几种?

    我们就左右其中之一的单侧手腕来说,首先是穿插在三个正常脉寸关尺前后和中间的四个脉:寸上(也称作上竞上),关上,关下,和尺下(也称作下竞下)。

    实际上脉长只有一寸九分,超出一寸九分之处和这一寸九分中间的关上和关下没有脉搏跳动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想,寸脉应该是浮动最高的脉,正常寸上位置应该浮动高度下降,这样就不算有寸上脉。如果不下降,而是更浮,或者感觉到有向寸上方向的冲力,可能就算是有寸上脉了。

    其它异常脉的情况类似,可能都是向那个位置有一股冲力。

    其次就是位于寸关尺内外两侧的如内脉和如外脉了。这样每一个手的脉,形成一个九宫图。

    左关上为左人迎,相当于左寸脉的延伸,与心相关。右关上为右气口,相当于右寸脉的延伸,与肺相关。

    两个关下都属于神门,和肾上腺相关。如果关上和关下这两个脉都有(分别叫做外关内格和内关外格),人就死了。(请注意,这个神门与神门穴无关)


    什么是三部九候脉法:

    三部脉指颈部的人迎脉,手腕上的寸口脉和脚上的趺阳脉。每个脉都有三个位置,因此合起来一共是九候。

    为何一般不取人迎脉和趺阳脉呢?这是因为寸口脉位处于手太阴肺经的始终,为脉之大会,且寸口脉最好取。

    趺阳脉主要用来判断胃气,脉缓而迟,则有胃气能生,紧绷或微弱则无胃气易死。


    望与切的对应关系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彼此之间是相关联的,《难经》中十三难描述了望与切的关系。

    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这段话是说:人五脏的颜色是会反3应在面部的,如果脉相和这个颜色相匹配,则是正常的。如果脉相是与这个颜色相生的(指根据五行分析),则病能好,如果脉相和这个颜色是相克的,则病更糟。

    例如,一个人面色白,属金,脉应该是短涩脉。如果他的脉不是短涩脉,而是大缓脉,则属土,土生金(也就是人属金,脉属土,脉中出现了和人属性相生的脉相),人有生机;如果是一个人面色赤,属火,脉应该是浮而散。如果他的脉不是浮而散,而是小而滑,则属水,水克火(也就是人属火,脉属水,脉中出现了和人属性相克的脉相),人有死像。

    (十三难中的示例文字存在错误)

    因此,需要记忆的一组脉相是:

    木脉弦急,火脉浮大散,土脉缓大,金脉浮涩短,水脉沉濡滑。


    脉位与生理系统的对应关系

    左寸:心和小肠,上焦:头脑,血管,肩背,颈项,口腔,唾液腺,甲状腺胸腺疾病。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为主。

    右寸:肺和大肠,上焦:鼻咽,胸腔,肺,气管,扁桃体,颈部淋巴结疾病,以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左关:肝胆,中焦:肝脏,胰腺,左侧乳房,肠系膜淋巴结,胸椎疾病,以内分泌系统疾病为主。

    右关:胃脾,中焦:胆囊,胃,脾脏,右侧乳房,脊柱疾病,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左尺:膀胱肾,下焦:左肾,结肠,膀胱,腰椎,左手足关节疾病,以生殖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主。

    右尺:三焦心包,下焦:右肾,小肠,膀胱,盲肠,前列腺,附件,子宫,卵巢,右手足关节疾病。


    三阴三阳六病的脉相特点

    太阳病:脉浮,独见左寸脉盛有力,舌质红苔白腻

    解析:左寸脉浮为太阳小肠,舌质红说明内阳未伤,苔白腻说明只有表寒。太阳膀胱还表现在左尺,但因为左尺是阴脉,所以就不考虑太阳病了。

    阳明病:脉滑,独见右寸脉盛有力,舌大苔黄腻

    解析:右寸脉浮为阳明大肠,舌大苔黄说明阳明有火,大肠有热。阳明大肠还表现在右关,我觉得应该也可以考虑右关滑脉。

    少阳病:脉弦,独见双关脉盛有力,舌瘦舌薄黄

    解析:少阳肝在左关,少阳三焦在右尺,我觉得似乎应该是独见左关脉盛有力。老师说是双侧,可能是从中焦位置这个地方判断的。太薄黄说明少阳热不甚。

    太阴病:脉缓,独见右寸脉浮弱无力,舌淡胖舌苔白

    解析:右寸脉沉为太阴肺,老师说浮弱无力,就算是沉脉了吧,比如右寸脉浮大而空虚,那就是阳明太阴病,太阴病内外俱寒,所以舌胆而苔白。

    少阴病:脉沉,独见左寸脉弱无力,舌暗苔少或干

    解析:左寸脉沉为少阴心,弱无力就是沉。苔少或干说明心阳亏损,津液不足。

    厥阴病:应该左右彼此对称的三关脉明显不对称了,少阳,阳明,太阴脉都有,舌紫苔厚腻

    解析:也就是双关脉弦且右寸脉浮大而无力,身体内瘀血瘀水比较厉害。

    综上,尺脉不是诊病的主脉,只是辅助脉。可以判断太阳,少阴,少阳和厥阴,不能判断阳明和太阴。


    关格之脉是什么意思?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关,什么叫做格。关就是小便不通,格就是吐。关格脉就是指超过正常脉位之脉,都是阴阳离绝之脉。

    在脉经中,对关格之脉的解释如下: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解释一下:关格之脉按照其位置分为外关内格和内关外格,具体来说就是关上就是外关内格,而关下就是内关外格。

    关上的外关内格是尺部的阴脉入侵到本应属于阳脉的关上位置处(关上为阳,关下为阴,关脉自己也分成两半,一半为阳,一半为阴),所以被称作阴乘之脉,也就是阴乘入阳之脉。

    关下的外关内格是寸部的阳脉入侵到本应属于阴脉的关下位置处,所以被称作阳乘之脉,也就是阳乘入阴之脉。

    左关上脉又被叫做人迎脉,右关上脉又被叫做气口脉,这两个名称在下一课学习脉经中有用。

    两个关下脉都被称作神门脉。这两个神门脉,指示人的肾上腺素。如果厥阳,也就是只有寸脉没有尺脉,那就要看这两个神门脉有没有。如果有,人还能救活,如果没有,人必死无疑。


    平脉辩证法举例

    第一:肿瘤病,古代称为脏结

    伤寒论第129条: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条: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析:根据脉法,寸脉浮应该是右寸脉浮,且应该是无力的,这样说明大肠热,肺寒,阳明热,太阴寒。关脉也应该是右关,右关也是阳明和太阴,既然右关沉紧,说明太阴脾寒。

    由此可见,129条的脏结之病就是太阴阳明病  ,很可能就是肺癌,而130条是说没有阳明症状,也就是说右寸脉没有浮大,右关脉也没有浮大,这样就完全没有阳明病,只有太阴病,这样就不能攻下了。(阳明病可攻下)并且纯太阴病舌苔白滑,没有热像,也就是没有黄苔,因此更加难治。

    第二:神经元疾病,古代称痿证

    伤寒论第160条

    伤寒,吐下后,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素问:痿论篇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解析:脉甚微应该是指左寸脉微,也就是太阴病。老师说是右寸,右关为绵细无力,及其虚弱,是太阴虚劳之脉。

    第三:脑病:古称痉病

    痉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中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等。

    痉病分为刚痉和柔痉,刚痉属于太阳病,用葛根汤;柔痉属于少阴病,用瓜蒌桂枝汤。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篇中对痉病的描述为: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分析:首先一看症状,主头部疾病,病脉应该在左寸,那弦紧脉应该就是指左寸脉弦紧,直上下行是指寸上有异常波动。本病可能出现厥阳,就是只有阳脉没有阴脉。

    其次,在看刚痉和柔痉的区别:

    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柔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分析:刚痉的症状像是太阳病,脉应该是紧脉。因为葛根汤中含有麻黄,而麻黄汤是紧脉。而柔痉的脉是沉迟,显然是少阴病(请特别注意,伤寒论中的条文,就算前面戴帽写着太阳病,也并不一定是太阳病,还是要根据脉相和症状分析真正的病。)

    第四:胸腔积液

    也称作胸水,在金匮要略中有记录:

    首先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其次,在痰饮咳嗽病篇中: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再次,在水气病篇中: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分析:由此可见,胸腔积液的病脉在左寸。

    这个病案请特别注意,和前三个病案不同。前三个病案是从症状分析出病脉的位置,这个病案如果从症状分析,很可能会认为是右寸沉小,病在太阴。

    而老师为何知道是左寸沉小呢?这是因为金匮水气病篇写了,属少阴。可见,和老师学习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看伤寒论非常重要。

    第五:急性感冒咳嗽,西医也称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看看金匮要略中的记录。

    首先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分析:因为有咳的症状,我们分析认为这个脉浮应该是指右寸脉浮。

    其次,老师又找到了温病条辨(清代吴鞠通的医学著作,老师认为,除了王叔和,古代医家中只有吴鞠通和叶天士最懂仲景先师)中的对应文字:

    上焦篇 第三条: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分析:这里给出了太阴温病咳嗽的标准脉法,就是双寸独大。这里的大应该是浮虚大,就是芤脉,并不是有根基的洪大,否则也不会是太阴病。

    老师又举例,温病条辨中的第54条:

    五四、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这正好符合上面对右寸脉的描述:

    右寸:实在手阳明大肠,虚在手太阴肺经,上焦:鼻咽,胸腔,肺,气管,扁桃体,颈部淋巴结疾病,以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备注:笔记根据老师和秀秀的讲解以及课件而做,因水平有限,必然存在谬误,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年7月15日 平脉辩证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im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