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你是不是常常在心里发问,我的时间都跑去哪里了?
即便你心里没这个想法应该也有过好奇,为什么别人在同样的时间,能做到比你多出几倍的事情甚至保质保量。
进来看这个主题的人应该自身都带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管理。别急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个跟我一起往下看吧。
part2
你有过被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秀到一脸吗?我有,且听我细细讲来吧。
谷歌----是公认的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也是互联网巨头。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舒适的环境,更准确的来说是他们的“三个月法则”在谷歌,三个月必出成果,大家都是以这个周期为前提开展工作。
“完成越多的工作,取得越多的成果”这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时间理念。由于我们深知时间宝贵,有的人会养成边走路边看书,边乘车边看学习视频等等,诸如此类美名其曰珍惜每一分钟的行为。但其实我们无非就是想要做到效率最大化而已。
在谷歌甚至是“商业精英”群体,你们认为像这类人群他们应该得忙的脚不着地吗?那你就错了,反之他们在做出辉煌成绩的同时,却未必超时工作。甚至会注重自己的私人时间和家庭时间。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存在了,时间从哪来?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请你停下来,从心里问问自己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敲重点认真听咯。谷歌时间管理课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想挣脱日常疲于应付的“必做的工作”的现状首先“应该先尝试创造时间。”为此我们需要进行优先排序。同样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去做选择要舍弃一些东西,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去做哪些事儿。最终的结论:我们可以将通过效率化所创造的时间与精力,运用到无法效率化的工作上。
这里所指的效率化,是指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比如成百上千的数据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快捷软件自动录入。这就是我所说的“效率化”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则可以花费到无法效率化工作上。
part3
管理学当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目标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进行一个计划时应遵循SMART原则。亦叫「具体、可衡量、能够达到、相关、时间限定」
打个比方,你设定一个计划---学好英语。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这并不能称之为一个计划,根据上述原则,「假如说你想在未来两年内学好英语。首先我们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还是存粹兴趣亦或者出国深造。再具体到行动上,一天该背多少单词,如何积累口语表达以及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后半段尝试阅读全英文原著书籍,开始将前期积累付诸实践 。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完善计划。」
但是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都陷入了对未来不确定的惶恐之中。未来会怎样?未来这件事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于是乎,我们习惯性的生活在当下却总是想着未来。不知不觉间就被未来牵着鼻子走了。殊不知,我们所设想的未来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当下组成。
所以请你现在跟我一起,把对未来的执念放下,在全神贯注的那一刻不要去想未来会发生什么,结果会如何,既然设定了计划那么只管去做就对了。
part4
“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是五年?”“两年、三年太短了,八年、十年变数又太大,你很难看清楚。”这段对话发生在,十年前浙江大学的一场招聘宣讲会上。提出“五年论”的是一位心理学“大牛”,曾是浙江大学心理系的教授。
五年这个时间跨度不长不短,但却能极大的改变一个人,比如容貌、言行举止、升职加薪、技能大幅提升等等。
经常有很多人会不自觉的发出这种感慨,「我从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离职了,总是看不到升职加薪的可能性...工作也没个盼头。」「为什么刚毕业出来找工作这么难啊,要求都这么高,连门槛都进不去...」「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现在工作越到后头越是眼高手低,瞧得上我的,我瞧不上人家,不要我的,我又死乞白赖的赶着去...」
实则,我们忽略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那些所谓的商业精英也好,公司高层也好,他们并不是一夜之间就摇身一变成为大牛。同样也可能经历过,许多个五年的打磨才成为了大家看到的模样。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快速见效的捷径可走,也多得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所成的大事。但现如今大多数人都会趋向于选择前者,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件事情的必要。
最后,请带着你对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期待,带着矢志不渝的坚持,抛开你的左顾右盼。你听过一句话吗?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
你好 陌生人
希望今天对你而言是愉快的一天
记于2020/4/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