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学习似乎是非常困难的事,聆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从未真的聆听过任何东西,因为我们的心并不自由:我们的耳朵塞满了已知的事物,所以很难再听见什么了。“
郝晓东老师“早安新网师”里的一段话。我们回忆一下:最近我们有多少时间,没有真正的学习过了。真正的学习,首先要真正的聆听。学习这门课程,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读不懂,也许是我们的心并不自由,因为我们心里塞满了很多东西,那些新的便再也装不进去了。试着清空一些,去阅读,去关联,去理解,去架构,去批判,去重建,去反省,让学习真正发生。
02自在之物包围着我,是我生存的必须,我要呼吸、我要生存,自在之物为我提供生命的所有养料;但同时它也可能会伤害我,它用它的利爪和毒液来吞噬我,它会要了我的命。因此自在之物对于我是性命攸关的,我必须认得它、把握住它,让它对于我是澄明的。
这是小龙老师这周星期天在群里回复大家的一段话。我相信各位已经阅读过。自在之物(das Ding an sich),又译“物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表示存在于认识之外,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它不能被认识,但可以被信仰。灵魂、宇宙与上帝都是“自在之物”。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在之物,比如我们有坚持每天的阅读和写作,为学生上课,习惯了所有。但也许就是这些习惯,让我们陷入舒适区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每天和学生的交往,是不是每天都能够有所提升,或者每天都能够有所突破,是不是有所重构和创新。
03“存在者”却与“存在”不同,它对于我是自明的,是“可见的”,有规定性的,我知道它是什么,我们理解它、认识它,知道它对我的利害,能把握它,面对它,我能知道怎样对付它,是选择接近还是逃避,是得到还是放弃。因此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我就得把“存在”转化为“存在者”,因为“存在者”对于我是可见、可知、可把握的。
把“存在”转化为“存在者”,就是先把帽子扔过墙。主动一些,让自己先置身于那个境地里,你才会产生真正的想法。其实那天我是那个一开始就在的人,直到最后才发言表示回应。我启动了我的自我保护机制,因为我不敢接话,我怕暴露我的认知,将自己藏在屏幕外面,我仅仅是一个存在而已。殊不知,这样的存在感受,的确会伤害我,会阻碍我。如果我们打开自己的认知,充分的进行对话,和书本,和导师进行对话,让自己成为一个存在者,虽然可能会暴露自己认知的短浅,但不经由这样的路径,我们就会一直原地打转。从“存在”到“存在者”,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主动的人,多在群里刷存在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向群里的马涛老师、窦智泉老师、林小琴老师等学习。坚持打卡,愿意将自己的问题在群里抛出来,并做出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