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门口,一个4、5岁模样的小男孩躺在地上又哭又闹,“你再哭也没用,不会给你买垃圾食品吃。”妈妈和儿子的冲突越演越烈。我迅速地绕了过去,在附近的星巴克买了杯咖啡,当再次经过麦当劳门口时,看到那位妈妈正陪着孩子坐在麦当劳靠窗的位置,吃着炸鸡和薯条,硝烟已经散去,儿子专心地吃着美味,妈妈时不时拿根薯条放进自己的嘴里。
我们经常称这样的孩子为熊孩子,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对付熊孩子的方法,可见熊孩子现在可不是个别现象。有的人说,孩子性格决定了他熊不熊,“我儿子就是这样,想要某个东西就一定要立刻得到,就这迫不及待的性格,没办法。”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孩子的性格有天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父母和孩子一直在不断的彼此塑造。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自身,“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
1.不要做个“双面人”
与其说我们为人父母,不如说我们都在努力扮演父母的角色,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我们遵守规则的一个侧面,而在潜意识中却露出本性的另一侧面。虽然这种潜意识流露出的感觉像空气一样虚无缥缈,但孩子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和父母的潜意识产生共鸣,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面上的那一套对孩子根本不管用。
你告诉孩子吃垃圾食品有害健康,但你自己哪怕吃过一根薯条,孩子都会感知到垃圾食品是可以吃的;你告诉孩子比赛失败没关系,但你脸上的微表情、语气却能透露出你在乎比赛结果,孩子会敏锐捕捉到这种气氛,从而认为输赢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唯一标准;你告诉孩子外貌不重要,而自己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化妆打扮,那么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外貌是自我价值最重要的衡量尺度。
所以面对熊孩子时,父母要把焦点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上,转移到自身不恰当的情绪行为,当我们上下求索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时,却意识不到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成长。
2.别轻易答应,也别轻易拒绝
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很正常,问题不在答应或拒绝上,关键在如何与孩子达成共识,并制定大家都能遵守的规则。
有一次,我的朋友让他儿子陪他逛超市,儿子一路拿着手机刷微博,我朋友对他儿子说:“你这样是在陪我吗?”他儿子很淡定的回答:”是啊,我在陪你啊。””那你为什么一直刷微博,都不和我说话?”朋友问到。”你陪我看电视的时候,不也这样吗?”我朋友瞬间像被电到了一样。如果父母能和子女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制定亲子时间的规则,双方都能达成共识并遵守规则,我想就不会存在这样的尴尬时刻。
孩子想要吃麦当劳,你可以告诉孩子这种想法很正常,父母有时也忍不住这样的诱惑,但长期食用垃圾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所以可以和孩子约定比如一个月只能吃一次,父母陪他一起吃,但其余时间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的食品。这样孩子会知道父母做的每个决定都是经过谨慎的思考,并具备严肃的理由,父母不会随意地答应或者拒绝他的要求,父母不会滥用他们的权威来拒绝孩子。如果父母以潜意识中的情绪理由来答应或者拒绝孩子的要求,势必会引起冲突。
3.教会孩子如何与现实和谐共处
为人父母,都不想苦了孩子,所以只能为难自己。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孩子不懂成年人在经济上的焦虑,我们努力为孩子购买那些实际上我们负担不起的东西,并不能帮助孩子理解家庭的现实状况,反而会让孩子以为父母的钱都是他的,如果孩子进一步相信自我价值是建立在物质渴望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那这种不健康的价值观会毁了孩子一生。
现在小学生都人手一部手机,当然父母是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希望能及时联系上孩子,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每个小学生都拿了一部iphone,显然父母就不是仅仅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了。我不是说不能给孩子买iphone,如果你经济条件不允许,自己都用着vivo,那么当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时,你应该首先告知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目前不允许给他买那么好的手机,其次,你可以和他一起制定一个存钱目标,比如通过做家务、做志愿者、学习进步、早睡早起等方式来赚取零花钱,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和规则,再者,告诉孩子当他存到一定数量的钱后,父母会补贴他一些,去买他喜欢的ipone时,孩子就会知道通过沟通、计划和努力是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的,而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女儿三岁半,我和她约定好每年给她买多少礼物,如果需要额外的礼物,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也可以用旧玩具来交换新玩具。这样,孩子才能和现实和谐相处,才能学会明智地使用金钱,才能懂得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凡是选择,必有代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无论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尊重孩子并共同商讨规则,还是让孩子建立目标并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核心的原则就六个字:诚信、尊重和诚实。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能够具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共情能力和民主意识,往往能非常顺利地度过叛逆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