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近年来身边一些亲友的意外离去,包括目睹老父亲与癌症抗争的痛苦经历,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必然到来的死亡。面对医疗的无能为力,我们是否该减轻亲人临终前的痛苦,坦然接受生命就到这里了。
这些是我近段常常思考的问题。
机缘巧合,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临终关怀志愿者纪慈恩所写的《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便毫不犹豫的把它列入自己的五月读书清单。
这本13.6万字的书,我用了两周时间读完。
这本书的作者纪慈恩,1987年出生,医学心理学硕士,临终关怀志愿者,“死亡体验工作坊”创办者。
曾经在荷兰,纪慈恩因为签署了闺蜜的安乐死同意书受人非议,之后身陷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PTSD)的折磨。在疗愈的过程中,她无意中接触到了临终关怀,发现并喜欢上了足以让自己钟爱一生的“死亡事业”。
纪慈恩,是她给自己起的名字。她在书中说,“我觉得人应该有两个名字,一个是父母取的,代表了他们对我们的期望,一个是自己取的,代表了我们对他们期望的回馈。所以,我为自己取名为纪慈恩,我非常想纪念我在生命中收获和付出过的慈悲与恩情,它们曾经改变过我的生命。”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者服务或者接触过的12位临终关怀者的人生故事。面对死亡,这些临终者大多异常的坦然平静。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作者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至亲爱人的离别故事。包括作者的姥爷,还有此生挚爱汤普森,以及22岁时收养的女儿真真。他们的离去让纪慈恩痛彻心扉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第三部分讲述了作者对自己职业,以及对恐惧,对死亡,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整本书读下来很流畅,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最打动我的是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触。没有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娓娓道来。用最质朴的语言告诉读者,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死亡,怎样和死亡握手言和,怎样平静的接受“生命到此为止”,不纠结,不遗憾,不怨恨,在死亡必须到来时,跟亲人,和朋友来一场最好的告别。以及怎样在死亡到来之前让生命更有意义,增加生命的纯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是公平的,无非只有两件事,一件是死亡,人人有份。另一件则是时间,一天24小时,人人如此。”
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说,“大自然是在告别过程中完成它的季节轮替的,人类社会也一样。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
纪慈恩,一位八五后女孩子,把许多人讳莫如深的话题看的如此通透,并把“死亡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热爱的事业去追寻,值得尊敬,令人钦佩。
正因如此,中央电视台专门邀请纪慈恩参加了《青年中国说》的录制。著名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也曾邀约她参加节目录制。
感谢纪慈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读者奉献了一本好书!这本书也许会改变许多人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和态度。
纪慈恩正在演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