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哎呦喵
在看了《遗愿清单》之后,总是会去想如果我直面死亡我会怎么办?现在的我要不要为自己而活?

《遗愿清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财万贯却孤陋寡闻的富翁爱德华和一个为了培养子女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一生从事修车匠的工作补贴家用的卡特,这两个人同时得了癌症。
得癌症住院正好是爱德华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也算是卡特的子女幸福美满的时候,这两个人同时被从天堂带到了地狱,同时被告知还有不久就要离开人世间。
可能病房里比较容易建立友谊,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际 的人成为了好朋友,并且一起做了一个清单在离开世界之前一个一个去完成。
电影里面的很多细节和伏笔真的做到了极致呀~
尤其最后的镜头两个人的骨灰盒装在了咖啡罐里面,因为爱德华最喜欢谈论鲁瓦比咖啡,而卡特最喜欢戏虐爱德华这一爱好。
而在卡特生命的最后一刻,卡特跟爱德华解释了鲁瓦比咖就是猫屎咖啡和它的来源,然后他们喜极而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卡特完成了自己在遗愿清单中写的:希望有有一天能够喜极而泣。
之后骨灰盒被放在了他们都曾想去登顶却又没能登上的珠穆朗玛峰峰顶,这样算是完成了他们的最后一个清单愿望。

在感动电影中两位老人爱德华和卡特的故事之余,确实也会有去想人的一生的意义是什么,是想要为了谁而活动,为自己?为家人?还是为权为势.....
如果在学生时代我可能会斩钉截铁的回答:当然是为自己!
这无可厚非,学生时代的我们充其量也就只有2个角色,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儿女。
而这个两个角色大部分都是索取和被保护的角色,从学校获得知识,被学校保护;
从父母那获得爱和基本的生活支持,被父母保护,需要担起的责任相对来说比较少。
但是随着我们从小孩到大人到工作,身上的角色越来越多,背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多,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要对父母负责,要对工作负责,要对...
当你成为独立的个体之后,不仅要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还要对跟你有关系的周边人和物负责。
可能牵绊太多再也没有办法说出我要为自己而活,就像电影中卡特在年轻的时候一直都想要去读哲学并且进行深造,但是为了抚养子女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事了修车匠的工作去维持家庭和生计。
卡特放弃了为自己而活,而选择了家庭。
而我相信这个也会是大部分父母的选择,所以当你有一天成为父亲、母亲时候,你的责任也许就会远远大于为自己而活的快感。
这个也是我从我父母亲身上所看到的,我想如果不是为了家庭,可能我父亲会成为一个画家,或者成为一个园艺家,而我的母亲可能也会成为比较精致的女人吧。
前段时间有两个人辞职旅行的视频火了,我看了评论大部分都是我好羡慕呀、我也想、我也准备辞职了、我....
大部分都是这样说着说着又回归现实,可能是缺少这样一份勇气和行动力吧。
当然并不是鼓励去辞职作为为自己而活的一种方式,如果在你完全审视了自己和自己生活的情况下,有自己新的目标那就带着自己的想法为自己而活吧,趁还年轻,趁身上还没有背负太多的角色。

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背负的角色有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如果现在的你正好处于角色最多的这个位置,没有办法为自己而活,那你可以去为自己做的唯一件事就是身体健康,积蓄能量。
然后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层一层的脱下自己的角色,那时候的你就是你自己,你可以好好的为自己活一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