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从村里到乡里几里路,都觉得是一种旅行。在一颗小小的心里,比村子大的地方,就是更大的世界,就是精彩的世面。那几里路,基本靠走,连跑带颠,透着说不出来的欢乐。
“去哪儿啊?”
“乡里!”
“去哪儿来啊?”
“乡里!”
好像那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地方,一问一答中皆是自豪。
后来到了几十里外的县城,几百里外的城市,几千里外的省会——距离从来不是问题啊,简单生活的理念可能更值得商榷。
为什么要去旅行呢?
万卷书是多少本?我不知道。万里路又是多远?我亦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很小的时候,看着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地驶向远方,就很想坐上去。像是没有终点,一直走,一直走……到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停下来,车歇歇脚,人也到站台上短暂的停留。买买当地的瓜果梨桃,见见那里的乡亲父老,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抬头看看那里的蓝天,是不是比家乡的天更蓝,铁道旁的花花草草,是不是比家乡的更好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但最初,我的旅行都是流于形式。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拍照——然后P个图,发个圈,证明我去过不少地方。穆罕默德说:别对我说你受过多少教育,只告诉我你旅行过多少地方。看到这句话时,我想,我最初形式上的旅游大抵源于一种虚荣和自卑。我没读过万卷书,但我走过万里路,那我岂不是很厉害?当下的旅行,大概更接近于简单旅行。
好像我找回了自己的童心,纯粹而真挚。一步一景,移步易景,我重又对世界充满好奇。这一朵花,那一棵树,都是一个生命。这一段路,那一片天,都是别样的风景。只要在路上,每一天的人生都是新鲜的。
去哪儿旅行?
都行。先把生活的城市走一遍,此刻,我就在离家三十里外的宜家家居。三楼餐厅的灯光很柔和,一盆盆绿植很养眼。下午茶时刻,人不是特别多。我静坐一隅,一杯咖啡,安享慢时光。两面窗帘从房顶直垂下来,挡住玻璃窗外大大的太阳。透过窗帘的缝隙,参差不齐的树木郁郁葱葱映入眼帘。好像,古城夏天的炎热在这静谧中,亦能消失一分似的。
怎样旅行?
我本非大富大贵,豪华游于我来讲奢侈得很。我大都是简单旅行,骑行或者地铁能到达的地方,当天打来回。这样不需要住宿,省去一部分费用。古城好在大部分景区都是免费的。我就吃吃小吃,逛逛市场,转转公园,走走街道。说白了,我就是穷游。环球旅行啥的暂时没提上日程呢,国内好玩的地方太多了,我还没去的地方也太多了,苏神的足迹我还没走过呢。所以,我可以天天出来旅行。一旦时机成熟,我知道,我会走得更远。
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会用闲钱来做旅费,而绝不仅仅去购买那些我并不需要的物质。我不知道到底是旅行让我越来越靠近简单生活,还是简单生活把我拉到了旅行的溜光大道。
我只知道,我不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也不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让他们精彩他们的精彩,而我,只想不慌不忙走在路上。
几点小想法
等我有钱了以后,等我有闲了以后……最初,我也信誓旦旦这么在心里给自己立下宏愿:有钱有闲,我要到处去看看。
可是,那时候,我还愿意动弹吗?没准,拔不动根了呢。
一念及此,我的人生还是优先考虑简单旅行。
我喜欢的城市,点一卯就走,那种走马观花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我。我更喜欢旅居那种旅行。
提前找好住的地方,最好能自己做饭吃,或者那种负责食宿的兼职工作找一份,这样一边赚钱一边到处逛,两不耽误,岂不美哉?
当然,旅行之前,我们早就明白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所在。所以,住的地方解决了,其余都不成问题。
行囊不必太重——我是说,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多余的东西一律不需要。
去哪儿?怎么去?待多久?带什么?此外,好像其余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轻装上阵,说走就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