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师在网师课程之外,自己创建了网师学员成长群,成长群存在已经有半年时间了,而我加入成长群只有64天,知道有成长群是在沈老师的简书里,抱着让自己更自律、更优秀的目的。我申请加入成长群,很幸运地得到了沈老师的同意。因为入群时间晚,只值周了一次,主持共读一次。因为面临成长群升级,沈老师提出了几点构想,下面就自己行为谈谈我的反思,以及对沈老师的构想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成长群要求早起、健身、日程、共读并执行打卡制度和值周制度。我很认同这个要求,但自己在入群之后做得并不好,虽然每日有早起打卡,但有时,早起之后,还想在睡一会,就任由自己又睡到七点上班时间。对自己并没有严格要求,健身是我所热爱的,我喜欢运动过后出一身汗的轻松感觉,也坚持地比较好,只因最近脚痛发作,无奈中断了一周。只有脚不会很痛了,我还会坚持健身的。只是不会再做剧烈的运动,以瑜伽、走路、拉伸运动为主了。日程打卡,我也天不落地坚持了。其实在加入成长群之前,我先就加入了一个小打卡程序,每日打卡学英语和读书、运动。每日写字打卡我已经坚持了三四年了。但这只是一项事情的坚持,每天时间的有效利用,我做得还很不好,经常一懒就对自己放松。成长群的共读,我参与地不积极,感觉有点乱,大家分享的内容也差别很大,有听的讲座、有最近上的绘本课、有最近上的公开课、有最近读的童书等等。确实如沈老师所说太随意,这样的也不能叫共读,因为,主持共读的老师分享的东西,其他老师也许完全不了解,也就不能提出有效的建议。
第二,现在沈老师准备将随意的共读调整为教师专业共读,即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共读,目的是为网师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我很赞同这个调整,问题是我们选择共读的书目怎么定,是和网师课程书目一致还是另外定书目。如果和网师课程一致,会不会显得重复,如果不一致,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又比较难懂,我们能不能保证共读的质量。因为即使是网师共读的经典教育学、哲学方面的书目大家读完了,即使过了关的同学,对这些书其实也还是模糊的。就如我自己学完了几门哲学课程如《苏菲的世界》《非理性的人》《人论》也过关了,但其实对书中的哲学理论还是一知半解。如果我们成长群要共读的话,要读到什么程度?大家啃读的时间能不能保证?
第三点谈到将过去随笔式的每周一文调整为面向自己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心得而写,主持共读的队友需要就某位或某几位队友的困惑带领大家进行专业分析,目的是提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书写实际上就变成了教学笔记、教学反思式的书写,确实对我们作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我自己也曾经想写下平日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可总是停留在想法的层面,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即使有行动也没有坚持书写下去。我相信这样的书写,要坚持下去对我将是很大的考验,但我还是希望接受这个考验。再则有了队友的帮助,我想我们教学中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第四,做现实生活中的共读带头人,面向社区、亲友、同事等团体。点亮他人,奉献美好,获得更深的幸福。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地做一个敢于承担的人,我觉得沈老师这一点做得很棒,不但自己在网师学习很优秀,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强者,敢想敢做,还想着带领我们大家一起进步。这一点我自叹弗如,在现实生活中,让我带领我的学生共读这个没有问题,在我的影响下,我所任教的高一两个班的学生由基本不阅读到渐渐爱上了阅读,也渐渐爱上了看好的电影。但是让我带领身边的成年人阅读,我感觉自己做不到,因为我觉得阅读是非常私人的爱好,当然如果他本身有阅读的愿望,我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的书目。如我身边就有一个本身对阅读有强烈爱好的老师,我推荐她也加入了网师,还鼓励她一起来主持网师电影院的讨论。而那些一些本身就不爱阅读的老师,我觉得没有必要跟他们谈什么阅读,他们喜欢谈论穿衣打扮、谈论麻将、谈论家庭琐事,就让他们去谈吧,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原则。你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比别人高明多少,只是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并不是只有读书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2018/6/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