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挺逗的王安石
----阿拉丁956
把《王安石》看完,其实是蛮多感慨的。真正在落笔之时,却又不知从何下笔?
若说王安石变法之失败缘由,网络上到处都有不同的分析见解,在此基础上再去炒旧饭,一是没有啥新意,二是没有更深刻的认知。大体上是新瓶子装老酒,就哪个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34034/340be5674ce7ad68.jpg)
但,通篇读完《王安石》,若是一点点想写“感触”的意愿都没有,一是书没有读进去;二是十有八九此书没啥吸引人之处。但,现实却并不如此。
是不是“性格决定命运”?好似有那么一点点苗头。抛开变法宏达话题不聊,仅仅就王安石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性格所发挥的作用乃至造成的影响谈一点点个人的浅见。
关键词是个性挺逗的王安石。
之所以用此语,是因为在北宋哪个朝代,“学而优则仕”的年代,读书的目的无非是求功名,尔后造福国家与人民。在这种外部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他,却多次拒绝入仕,这点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有机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却主动放弃,总是期盼所任的官职与自身的预期一致——这是挺逗的。
此外,王安石个性挺逗的另一方面是,尽管他不太喜欢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政治氛围,也不喜欢赋闲的为官懒政、怠政。但,他也没有好好利用朋友打击敌人,不仅把对手得罪完了,连自己团队的战友也变成了敌人,诸如推举他入仕的韩维、好友司马光等等均反目为仇,这点难道不也挺逗吗?
难道仅仅是不善于人情往来、不善于人情世故?这方面的因素应该有一定的成分。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力量无论如何都是单薄了点,就算你三头六臂,一拳难敌四手啊!
这些道理,王安石应该不是不知晓,也许他是不屑。可你既然推动如此巨大的变法,仅仅“不屑”就有可能使变法举步维艰,这点道理王安石应该不糊涂吧——这也是挺逗的点。
生活在茫茫人海里的凡夫俗子都知道都明白的道理,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王安石不可能一无所知。可变法的现实状况也确确实实需要有帮衬、有相互支持、有同舟共济啊——这是个江湖,不是一块净土。红花还得绿叶衬,孤芳自赏不是不可以,可变法办大事需要的千军万马的共同认知、思想高度统一、执行不折不扣啊!
在这方面,王安石是孤独的,也是自恋的。他知道变法需要老板的鼎力支持,于是仅仅抓住了神宗帝这一条主线在大刀阔斧,可除了神宗帝,真正从内心深处支持他行为的有几个?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34034/a5e5f498f4edf4a0.jpg)
板着指头一数,真没几个。就算他认为属于变法的拥趸者、支持者有几个均是借改革之名捞政治资本,诸如王安石变法的左膀右臂吕惠卿等。这些,又说明啥?
难道仅仅一句“用人不察”就能够轻描淡写概括清晰吗?笔者觉得有难度。
以上仅仅是关于王安石个性层面在处理变法问题时的点滴思考,也是点滴碎片催生的延续联想,应该有诸多片面或者不到之处,诚恳乐意得到各位友友们的指点一二,谢谢了!
2023年6月19日星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