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EnjoyThinking思维导图读书
【EnjoyThinking】读书笔记: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EnjoyThinking】读书笔记: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作者: 晓舞蝶 | 来源:发表于2017-05-29 21:55 被阅读10次

    我到目前为止读的第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是翟学伟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这本书主要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从本土化的视角,对中国人心理以及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的、概念的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

    我认为本书有两层结构,第一层是按照本书目录分类,以“视角与方法”、“概念性研究”、“经验性研究”、“理论和框架”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对本土化的目的、视角、方法、概念、模式和理论等方面的思考,即是作者自己是如何将西方理论本土化,建立中国相对独特而又有共性的社会学体系。第二层,在讨论如何本土化的同时,作者以社会学学者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人心理的认识。这一层包括①儒家的社会建构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及影响。②“脸”和“面子”的区别和关系,以及中国人对按其同质性、异质性分类的脸面观在价值观上的不同认识。③土政策。④人际关系⑤中国人的价值取向。⑥家族主义。⑦社会心理承受力。⑧个人地位的获得途径及运作方式。

    于是,作者主要讨论了如何将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本土化,同时阐释了自己如果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角度,理解中国人行为的逻辑。作者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首先详细介绍了相关西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以及各家学说演变、更新。接着讨论现有的西方概念能不能反映中国的社会现象。最后建立本土理论与框架。

    由于我是第一次读和社会学有关的书籍,在读作者对社会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叙述时感觉有点费力。不过,从作者论述关于“现有的西方概念能不能反应中国社会现象”的问题,能看出作者对学术研究始终秉持者科学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既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现成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因为西方建构的许多理论模型并不都能普遍适用于中国。如果西方概念不能反映中国社会现象,那么需要考虑在中国社会现象中能够抽象出哪些概念;如果可以,还需要注意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是否契合自己的社会,有没有把本土中的重要现象忽略掉。另一方面,本土化,也不能另立门户,自搞一套。

    作者对中国人脸面观的分析很有意思。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脸”和“面子”的区别:“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比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书中按“脸”和“面子”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把中国人划分为四种类人:第一类人有脸,有面子;第二类人有脸、无面子;第三类人无脸、无面子;第四类人无脸、有面子。第一类人是儒家力图塑造的君子人格及其理想,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内圣外王”的统一以及对“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希冀但这一切不过是理想而已。在实际中,更多人处在第二、四类的异质性中。那种刚正、铁面、讲原则、讲理想、讲骨气,但是在他人心目中却没有获得较高地位,反而常被讥讽为“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属于第二类人。我自己属于这类人。这类人在中国古代成为“方人”。第四类人常常是带有痞气的人,他们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为人圆滑,善于见风使舵,会弄权术,速成“能混”。

    中国社会的特点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情、面子关系网是中国人一向不能忽视的价值定位。作者从研究个案住院时送礼的心理及对同事探访的心理论述中国普通人是如果平衡人际关系的。如果失衡,很多人会采取补救、隐蔽性和归因三种策略。虽然是个案研究,但是我认为作者提出的中国人际关系中的平衡和失衡模式还是具有普遍性的。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样式是人情,也就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和儒家伦理的规范下发展出来的一种带有社会交换性的社会行为。作者认为,人情和面子和平衡性的关系是:人情的实质是关系中对平衡性的维持。一旦出现了失衡现象,就会意味着其中有人丢了脸,或者没有给面子,这同西方人所讲的感情有本质区别。因此,人情和面子的社会心理机制就在于人际关系中的平衡性模式。

    中国社会儒家学说根深蒂固。我对儒家学说有点兴趣,可惜事实上掌握的知识、认知不够。儒家价值体系的建立也依赖于周朝的周礼。作者认为,儒家的社会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的建构。早期儒家社会建构的最重要概念是“礼”。《礼记》里有:“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确定血缘关系的远近,这是在宗法社会很要紧的事。礼制源于宗法社会,在血缘温情里论资排辈,让所有人各安其位,打造稳定的社会秩序。同时,礼仪也可以维护面子。

    书中很多章节都是对已写过的论文做重新加工和编排,所以前后有点缺乏逻辑性。但是书中围城、“土政策”、看病、江南入赘几个案例分析的很有意思,是中国社会很典型的现象,从中能找到很多共鸣,特别是翟老师附加的两篇论文:《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和《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我不是社会学或是社会心理学科班出身,甚至《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这本书是我人生中读的第一本社会学相关书籍。所以我对书中提到的西方社会学概念、理论不是很了解,感觉也很晦涩,所以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基本都是跳过的。希望今后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大,这种状况能慢慢改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EnjoyThinking】读书笔记: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sl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