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赤壁之战的正史记载,寥寥数语。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亡,乃引军还。《武帝纪》
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并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先主传》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于赤壁,打破曹公军。公烧其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吴主传》
本国史学界,对于决定时代格局与路径的事件比如赤壁之战等,往往只有寥寥数语,而对不少士大夫对皇帝进言的记载,随意截取一段,文字篇幅都会大大超过赤壁之战的记载。
究其原因,是因为士大夫的长篇进言,字面上论及的,往往是关于如何安邦治国的文字。不厌其烦、大批量的全文转载这类文章的原因,是司马光、陈寿等治史者,希望通过全文转载此类文章,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变成“某某曰”。愚民在阅读“某某曰”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已经全盘接收司马光等治史者希望传递的思想。
赤壁之战的真相,就只能从寥寥数语中进行猜测与判断。
依据官方公布的资料,作为赤壁失败方的东汉中央政府军,军中爆发大规模疫病。即便是在20世纪的国共内战期间,中共军队渡过长江后的南下作战,在张正隆的《枪杆子1949》一书中,也详尽描述了北方军人不适应南方水土,军中爆发各种疾病,战斗力急剧下降的实情。
20世纪尚且如此,1700年前3世纪曹操的军队,遭遇可怕的疫病袭击,事实上未战先败。
官方资料记载的“焚其舟船”,即三国演义里的“火攻”。东吴借助火攻击溃曹操,但曹操的战船,究竟“被焚”的是多少?“自焚”(曹操撤退前,下令将余船焚毁)的是多少?官方资料模糊不清,真实战况也模糊不清。
被焚与自焚的数量分布,是赤壁战争实况的关键点。大批量的战船被焚,余船自焚,则曹操的撤退,是被动撤退(不得不撤)。如果是少量战船被黄盖的敢死队焚毁,大批量的余船被曹操下令焚毁,则曹操的撤退,是主动撤退,与战事无关。
曹操主动撤退,战船遭遇火攻袭击,只不过是导火索,真正的撤军原因,或许是军中不断蔓延的疾病。
赤壁的战事,东汉政府中央军以压倒性兵力优势,被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击退。
现存留存史料,赤壁战前,在东汉中央政府内部,对于曹操动员与组织大军南下,几乎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与前秦发动淝水之战,战前舆论持反对意见截然不同)
从赤壁之战的结果分析,中央军事实上并无必胜把握,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心理驱动下,发动此战。
曹操发动此战役,与曹操军事集团扩张速度太快有关。
曹操的所谓二十余万中央军,至少一半以上是收编袁绍部队与刘表部队组成。大量非嫡系军队的存在,与其说是对曹操军事集团的补充,不如说是对曹操嫡系军队的威胁。
曹操急需通过战争,以便消除军队内部潜在的不稳定力量(赤壁一旦开战,可以将对抗情绪的冀州兵团送到前线)。曹操更需要通过战争,打乱军队原有编制(赤壁一旦开战,可以名正言顺整编荆州兵团)。
因此,赤壁的战争如果中央军获胜,可以统一全国,万一失败,可以消耗非嫡系的袁绍冀州部队,可以整编非嫡系的刘表冀州部队。这也是为何赤壁战前,东汉中央政府的舆论,一边倒支持曹操开战的原因。
赤壁之战,当事人未能把握时代格局,尤其是失败方曹操率领的东汉中央政府军。今人认为,当时曹操并未完成北方的整合,而南方政权存在强大的离心力与军事力量。但如果以此解释赤壁之战的结局,则如同宣传部门用“民心所向”美化一切战争的胜利者般荒谬。二战中,苏德成功瓜分波兰,显然不存在民心或其他影响波兰结局的解释,唯一的解释,只有军事因素。
由此可以推断,赤壁之战,由于曹操并未完成北方的整合,而南方政权存在强大的离心力与军事力量,因此,即便曹操获胜,也不一定能实现战前梦寐以求的大一统。如此解释赤壁之战的格局,似乎更为合理,至于战争的结局,属于军事范畴。
军事范畴看赤壁之战,如果说周瑜强于曹操,就等同于说淝水之战东晋的谢安强于前秦的苻坚。如果说东吴的军队强于东汉中央政府军,就等同于说东晋微弱的兵力强于前秦的百万大军。
军事学的解析,前秦混乱的战前准备,使苻坚百万雄师战败,而隋王朝多年的准备,使隋灭陈显得易如反掌。晋王朝多年的准备,使晋灭吴显得易如反掌,而曹操仓促的战前准备,使东汉中央政府军以压倒性兵力优势落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