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应用心理学
卿本佳人,奈何“作死”

卿本佳人,奈何“作死”

作者: 湘玮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5:58 被阅读14次

    如果说对于达到某个目标,故意加大其风险就是作。那么什么又叫作死呢?先感受下:

    比如一次重要的长跑比赛中,一个本来可以稳拿第一的选手在比赛开始后故意摆了几个pose再开跑,最后输掉比赛;比如一段重要关系中,明明可以与对方愉快相处,却故意做出一些影响心情的事情,最后不欢而散;比如在需要我们注意生命安全时,明明可以平平安安处理掉一些小问题,非要搞出一点生命危险,最后死于非命。

    大致总结一下,作死就是对于达到某个重要的积极的目标,故意加大其风险,最后悲催收场的现象。

    不难发现,生活中不乏作死现象。作死者不仅喜欢作,还喜欢在重要的目标上作。明知道不作就不会死,还一定要作得风生水起,不作死不成活,不死不休。

    如果只是作而不作死,那它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作一作可以表现出自信,展现出能力。还可以让简单且一成不变的事情增添许多趣味。被平淡枯燥的生活弄得麻木了的神经还能感受一些刺激的波澜。当然,有些心机少年还可以用它获取某些重要的关注。但作死者就多多少少让人感觉有点自虐的味道了。

    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就不得不好好认识一下作死的真相了。依据老夫多年来掌握的一手资料来看,这些作死者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童年。或是经常与亲人分离,或是经常处境很危险,或是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或是管教过于严格,或是经历了一些创伤事件等等。这些“不稳定”的经历往往导致了他们比常人更缺乏安全感,更渴求安全感。以至于成人后他们也会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追求安全感。而作死恰恰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的确很难想象,明明是缺少安全感的人为何还要每每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呢?其实对于他们而言,主观上知道自己“是否一直会非常安全”和“安全的底线在哪”,已经比客观上是否安全重要得多。他们需要这种危险的境地来不断地检验和了解自己的安全,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

    若是作死放在了亲密关系中那就太刺激了,可谓情侣杀手。作死者一开始就对配偶抱有一种安全期望,童年的缺失都寄托在了配偶身上。他们极度担心害怕配偶对自己欺骗,变心,背叛等等。所以他们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求证自己的安全程度,试探对方的底线。想要查看或控制对方手机、QQ、微信、钱包、行程等自是不在话下。而作死就更是一种重要的互动求证方式。故意刁难对方,看对方会不会满足自己;故意生气,看对方会不会放弃立场迁就自己;故意惹对方生气,看对方会不会容忍自己等等。作为作死者的配偶,自然要谨言慎行地满足着他们的安全感,发誓、赌咒,视尊严如粪土!老实说,一般想好好过日子又没自虐倾向的人都不太想招惹爱作死的伴侣,一辈子很长,这样太累了!所以最后往往轰轰烈烈,你死我活地分手。而分手收场后,作死者又会加倍缺少安全感,变得加倍作,陷入下一个循环,恶性循环。

    生活中还有些人,骑着摩托车也并不赶时间,却喜欢跟各种小车大车抢道,好像不畏生死,搞得险象环生。但其实他们比任何人都惧生死,所以他们更需要通过这样的事情来弄明白这些问题。包括故意与人起冲突,某些“极限运动”等等。他们需要知道“自己非常安全!”“即使我这样搞也不会有事!我很安全!”而讽刺的是,受伤或死掉的更可能是这些人。

    假如以前经常吃不饱饭,现在就想补回来,尽管营养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需要。但吃饭尚还有个胃容量的限制,只能吃那么多。那么心理的缺失又要补到何时才是个头呢?更何况很多时候弥补缺失的过程本身就会带来一定的利益,这种行为会不断得到强化。所以贪官只会越来越贪。这就是一个无底洞,可能一辈子都填不满,即使填满了还要堆个小山。

    也许,只有真正内心富足的人才能过好这一生。

    哎,我是过不好了,不说了,我要去看动画片,打游戏,喝可乐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卿本佳人,奈何“作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wi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