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己写的文章是一种什么体验?疑惑、惊讶、羞涩,种种感觉,不一而足,但熟悉亲切之感,想必是极少有的。
有时候,翻开自己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我就发现,自己似乎是在读一篇不熟悉的文章,像是两个非常亲密的朋友,久不见面,再见面时已是熟悉的陌生人。
原来,不知不觉间,作文闹起了一场革命,悄无声息地宣布了自己的独立,扬言要彻底脱离写作者的束缚。
这场革命,影响颇深,带给写作者的启发也有很多。
第一,启示我们,写作是一件自然之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我们动笔的那一刻起,文章的一切就已经都决定好了,我们不过是一个代言人和执笔者,将本已注定的,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
无为而无不为。写作,就是以无为之心,作有为之文,达无不为之境。
第二,要求我们,作文要常读常改。
作文的革命,说到底是小孩子长大成人,寻求独立。作为家长的写作者们,并不能完全撒手,还是要多翻阅多修改。
这一点,我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做法。金庸先生的作品,数量有限,但质量很高。在他封笔之后,他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了几次大的修改。虽然这种修改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可是先生的这种态度着实值得人学习。
第三,这场革命让文章的价值愈加丰富。
一篇文章的价值,首先是本身所孕育的,其次是写作者赋予的,最后是读者加持的。前两者在写作完成之后,就都注定好了,最大的变量是读者的加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同一篇文章,产生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因为文章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在文章中看到的都只是自己不同的面影。不过,对于一篇文章,这是一件好事,至少它丰富了它的内涵。
《关雎》本是首情诗,古人却强为之曰“咏后妃之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一句情话,现在却多用来歌颂老师的品德;《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本是一部写给小孩子的童话,如今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涵义。类似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了。
读者的存在,让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立体。也是在读者的口耳相传中,好的文章被打上了时间的烙印,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作文闹革命,于我们是件大好事,毕竟,这意味着,文章立了起来。在我看来,只有能自己立起来的文章,才算是迈入了好文章的大门。
一篇文章,通篇全是代他人言,软绵绵的,无病呻吟,那就立不起来,就算不得好文章。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文章必须闹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