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80:遁世者的理想国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起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控制城镇大小及其民众多少使之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推广使用,使民众安居乐业因畏惧变故、死亡而不肯远徙他乡。虽然有车船,却没有乘用远行的需要;虽然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陈列对敌。使民众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状态。饮食甘甜,服饰得体,居住安适,民风良好。邻近的邦国可以相互看见,彼此之间连鸡鸣狗叫都能听得分明,民众之间却安于各自的生活各自颐养天年无须来往走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将这个理想国飙升到了众人共同理想的高度。
陶渊明的理想国充满诗意的话,《道德经》所缔造的遁世者的理想国则有着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
一、“小国寡民”的顶层设计
控制城镇的规模,限制城镇人口的数量,客观来讲就是节制居上位者的欲望。孔子倡导“节用而爱人”,《道德经》强调“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都是节制的的现实体现。
当邦国经营者不以“广土众民”为追求时,才会回到无为而治,回到民众视角。
从“小国寡民”的民众视角看,因为邦国极小,民众完全没有远徙的必要,舟车便成了无用之物。邦国君主及其民众因为崇尚缔造“小国寡民”的理想政治结构,没有动用甲兵发动战争的内在动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没有争斗之心。
二、“不乱动”的制度设计
“使民心不乱”的关键在居上位者的“不见可欲”——不显耀能够引起贪婪之心的事物。而“民心不乱”是民众不乱动的前提。
《道德经》认为使民众“不乱动”的关键有二。一是居上位者“不见可欲”——“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不人为地挑动民众对于各种器具的欲望;二是落实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之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对活着充满渴望,进而不愿意冒险远徙。
三、“回归真朴”的原始发心
人,总是爱回忆从前,爱用自己的想象脑补从前世界的美好。
做生意的人说还是从前挣钱更容易些;读书的人说还是从前的书读着有意思些;吃饭时,大家说还是从前的饮食更安全、健康;就连资讯方面,大家也说从前书信很慢,一辈子正好够爱一个人。
《道德经》也脑补了一个“小国寡民”背景下的从前美好,甚至希望人们重新回到“结绳而用之”的时代,认为那个时代人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之所以从前更令人神往,恰是因为当时社会“小国寡民”的现实特点——“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作为一种制度想象,同儒家讲的“大同世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表面上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理想世界,实际上却是相通的。社会动荡、天下纷争之时,民众的生存问题是第一位的,这种背景下,民众更渴望有安居乐业的机会,居上位者必然要与民休息。社会安泰之时,需要“选贤举能”,建立生态更美好、民众更幸福,社会更健康的“大同世界”,需要社会精英承担起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义务,推动社会向理想社会发展成为题中之义。
或许,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正是“大同世界”与“小国寡民”两种理想国的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和延续。
入世者需要有自己的理想世界,遁世者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