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自己早年间教过的学生从香港来北京游玩,顺便看看我这个二十多年前的老师,相约一起吃个饭。
见面是在北京最热闹的前门大街上的烤鸭店。提前取号预约排队候餐,等待的过程中,看着也已步入中年的学生,不免感慨岁月神偷。想当初教他们语文的我,还是刚迈出校园徒有热情没有经验的小姑娘,现如今即将五张。
吃饭间,学生聊到我教他们语文时,常常给同学们推荐书并鼓励大家要买书,最经典的鼓动买书理由就是:不要觉得一本书贵,拿到一本书,看看书有多少页,一平均,估计连一毛钱都不到,你就能看整整一页的内容。如果用总价去除以全书的总字数,那更值了,一个字估计一分钱都不到。多合算呀。你用那么一点钱就跟随作者步入另外一个世界,体验另外一番人生,相当于你用钱让自己拥有了更丰富的经历。
当学生把这段话复述给我听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这确实像刚参加工作的我能说出来的话,而且那个时候,我自己还确实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狠下心买了很多大部头的书,订阅了十多本杂志。现在买书当然不用再找各种理由,只是已经不敢再多买,因为家里书已经堆无可堆,除了书柜,每间房快看不见别的家具了。
当老师这么多年,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向学生推荐一些书,加上自己天性就是那种有好东西就忍不住要和人分享的人,于是便会把自己某一时段所阅的好书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渗透在教学中引用及赞誉,然后忍不住推荐希望学生也能看一看。特别记得某段时间很萎靡,大量阅读佛教方面的书,以致影响了一些学生毕业后现在一心向佛成为了居士。
至于因为所带班级多(一个班八十多人,每次带三个班的语文),每次我在课堂上大力推荐某书,以致当地书店该书被售罄都是常态。某天我去书店,老板得知我就是那位喜欢给学生推荐书的老师,非常诚恳地对我说:能否提前列个清单,我最近会依次给学生推荐哪些书,他好提前备货,避免白白流失客户错失挣钱的机会。
因着学生的这番话,因着和自己以前教过的学生的聚会,确实引发我很多回忆,关于自己作为语文老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回忆。
只是最早的时候,我竟然用那么庸俗地铜臭地理由鼓动学生买书,还算得那么清楚,很有点锱铢必较的葛朗台范。
但学生说,一直到现在,每次购买书籍的时候,都忍不住会想到我所说的这段话,会看看书有多少页,写了多少字,立刻就有赚大发了的喜悦,从而把书买回家让自己拥有,也因此看了很多我推荐的或自己想看的书,包括已经上班,仍然还是喜欢购买纸质书。
其实现在我还是喜欢给自己的学生推荐书,只是不再用这种很计较的方式了,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宣扬“再穷不能穷孩子”,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一“饱读诗书”之人,加上考试还趋重阅读。于是但凡我列出的书单,只要上传到家长群,都会被众家长如约购置,至于孩子看还是束之高阁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我还是很希望孩子们对每一本自己拥有的书都有过这种计较,有过这种自己拥有它就占了便宜的感觉,那么就会对手头的书多一分得来的喜悦和珍惜,于是就会有更大的热情愿意在字里行间去遨游作者的世界。
这种铜臭味是不是还可以延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