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学生曾因个子矮小,一度陷入自卑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却发现了他的跑步天赋,给了他试一试的机会。他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最终在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力拔头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欣赏的眼光也许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励与勇气。 一旦机遇出现,就能绽放出自己的光芒。作为老师,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不仅仅只关汪孩子的成绩,学业,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特异性,因材施教,邦助,引导,启发学生自已认识自已,不盲目攀比,做乐观,自信,最好自己,实现自我最大人生价值,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学会赏识,是引领学生树立信心,实现人生理想的航标。大教育家卢梭先生曾讲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得多。”美国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尔斯正是因为皮尔保罗校长的肯定和赏识,促使找罗尔斯树立信心,坚守信念,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再或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学生进行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这场测验,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挑出来的,但令人惊讶的是,八个月后重新对名单上的学生进行复试,学生个个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求知欲越发强烈,性格更加开朗,乐于交往,善于言谈。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和期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重新树立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以轻松愉快的步伐通往理想的彼岸。
互相尊重,是师生交往最诚挚的基石。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可谓深入人心,也为我们悉心教育学生树立了榜样。而整个故事中,正因为陶行知先生尊重小男孩,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小男孩,并在正面疏导的前提下,让小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仅仅四颗糖,既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促使学生正确反思自己的行为。无独有偶,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概括起来便是两个字商量。他在做班主任时候,将权利交给学生,采用民主的教学管理模式,真正的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而成功管理学生的前提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把他们实实在在当人,而不是训化的对象。由此便知,在整个师生交往过程中,尊重是最诚挚的基石。
尊重与赏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石。尊重是前提,赏识而则推动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成功。正因为教育过程是长期复杂的,所以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的,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无时无刻的关爱孩子们的心灵,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们的第一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真正的做到赏识教育,为孩子打开一扇满是阳光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