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交友的忠告: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对别人不可要求太高

关于交友的忠告: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对别人不可要求太高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4-02-07 10:15 被阅读0次

(一)冯驩(huān)给孟尝君的“宽心丸”

齐王受到秦、楚两国的挑拨离间,罢免了孟尝君田文的相位。孟尝君的门客见他被免了职,纷纷离他而去。只有门客冯驩前往秦国,用计策让齐王收回成命,重新任用孟尝君为相,并增加了千户的封邑。

办完这些手续后,冯驩到田文的封地去迎接他回朝。快到齐都临淄的时候,田文感慨万千地说:“我平生好客,耗尽家产厚遇每一位客人,以至于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可是,我一旦失去了相位,他们一个个都弃我而去,真是可恨啊!”好在还有冯驩,陪伴自己,为自己的事跑前跑后。田文心中有了些许安慰。他于是与冯驩有了一番对话——

“冯先生,寡人能够重新回到相位,多亏了你的帮助,谢谢啊!不过,那些食客就太不讲究了,我白养他们了,关键时刻不思报恩不说,甚至连虚情假意地安慰话都没有。如今,我又回来了,看他们还有什么脸面再回来见我!如果他们有谁回来,我一定当面吐他一脸口水。”冯驩听田文这样说,立即下马行礼。田文问:“先生难道是替那些无情无义的门客向我道歉吗?”冯驩说:“不是的,我觉得你说得不在理儿!”“啊?这是怎么说的?”田文不解地问。于是冯驩说了这句话——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冯驩说:“有生必有死,这是生命必须经历的过程;富贵的人朋友多,贫贱的人朋友少,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冯驩进一步举例说:“你难道没见过赶集的人吗?天还没亮,人们侧着身子、肩挤肩,夺门而入,惟恐去晚了。可是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你再看那个市场,早已是人去场空。再经过市场时,人们甩着膀子走过,甚至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晨、讨厌日落,而是因为日落以后,市场上卖东西的人已无利可图,买东西的人已无物可买。你失去了相位,就好像日落后的市场,你已无东西可‘卖’,门客也无东西可以索取了。他们弃你而去,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你何必要埋怨他们呢?至于说要与他们断交,那就更不对了。”

田文听了冯驩的话,气也消了,心也平了,回到齐都后,依旧对他的门客恭敬有礼。

鼎盛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失意的时候,大家作鸟兽散,难免让人感到凄凉,甚至是气愤,这很正常。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去看,就像冯驩说的那样,人非圣贤,都有自私、功利的一面,何必那样认真呢?你走了,我不怪你。你再回来,我依然欢迎。大家各取所需罢了。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所谓的情与义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就算是在现代社会也大致不错。正因为如此,贫贱之交才显得更加可贵。这应该是另外一个范畴了。

(二)门客给廉将军上的“一课”

赵国的大将廉颇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廉颇因为应侯范雎的反间计被赵王免职,赵括取而代之。廉颇失势后,昔日在他鞍前马后效命的门客呼拉一下全散了。后来,燕国派兵攻打赵国,赵王不得已重新起用廉颇为将,廉颇大败燕军,杀死了燕相栗腹,迫使燕国割五座城池求和。廉颇因此被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

当初离开廉颇的门客又不约而同纷纷回到他的身边。廉颇很生气,说:“你们还有脸回来?该滚哪滚哪去!”没想到这些去而复来的门客不但不羞愧,反而振振有辞地说——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将军,你也太小见识了!天下人相交就像在市场上做买卖一样,你有权有势我们就追随你,你失去了权势,我们就离开,本来就是这个理儿,你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战国时期,养士成风。其中,孟尝君的门客就多达三千人。这些食客当然不是“白吃饱”,在关键时刻他们是要为主人拼命的。最次的也要为主人出谋划策,解主人危难。作为主人,他们给这些食客吃的、穿的、用的、玩的,而食客们也不乏“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贞之士。但是,总体来说,这些门客与主人之间是豢养与被豢养、利用与被利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包括冯驩在内,他们其实不过是主人的鹰犬。他们有利可图,自然会为主子效力。否则,就弃之而去,寻找新的主子,重复昨天的故事。这符合冯驩所说的“事有固然”以及廉将军门客“以市道交”的原则。可见,这也是当时普遍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交往,固然应该多些真诚,少些势利。但是,对待势利之交的所做所为,也不必大伤脑筋,不妨多些宽容,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三)司马迁的感慨

司马迁被判刑,可以出五十万罚金免去宫刑,可是,司马迁身边的同事、朋友,没有一个人能伸出援手。这种经历让司马迁对人情的冷漠有了切身体会。不过,他毕竟是一个历史家,从这种人情浇薄的现象中,司马迁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在《史记》中,他多次对这种现象进行披露,同时,借助历史人物的口表达各自的观点。除上述提到的孟尝君、廉颇外,他还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评论——

“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汲黯,字长孺,他是汉武帝时著名的直臣,官到主爵都尉。汲黯因为心直口快,敢于直谏,得罪了很多人。因此,不得久居高位,贬为地方官。

郑当时,字庄,他曾做过汉武帝的太史,礼贤下士,从不说人坏话。后来,做了汝南太守。

汲、郑二人家道中落,先前众多门客纷纷离开他们另寻高就。司马迁因此感叹,贤能如汲、郑,依然不免门前冷落的命运,人情真的很可怕啊!

他还讲了廷尉翟公的事例,“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后来,翟公官复原职,那些离去的宾客又纷纷想回来。不过,翟公的手下没有冯驩那样的门客劝谏他,所以翟公生气地在门上写了这样几句话——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面对生死,才知道交情的深浅;面对贫富,才知道对待友情的态度;在贵贱悬殊的情况下,才能体现交情的远近。

不知那些宾客品尝了这样的“闭门羹”后,是无地自容知难而退呢,还是像廉颇门客那样恬不知耻,反唇相讥?不过,话又说回来,“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对于这种世态炎凉,也不必过于放在心上。

司马迁反对势利之交,但对那种睚眦必报的举动也提出批评。

主父偃早年游学各国,家贫无依,遍尝人情冷暖。他做了齐相后,把那些曾经冷落他的亲属宾客都请到了齐都,拿出五百金赏给他们,人人有份。做完这些事以后,他开始“训话”——

“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内我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你们这样势利,现在看看怎么样,我贵为齐相,你们都像乞丐一样接受我的赏钱。不过,从此以后我们就断交了,你们这些小人不要再登我的门。看来,主父偃没有孟尝君、廉颇那样的悟性,司马迁也不客气,记录了他人生中的这一败笔,展现了主父偃狭窄的胸襟。

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当我们认识了这个规律,就会正视现实,会采取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应对现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为了一个人,我们真诚地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得到回报;或者,我在他落难之时雪中送炭,他在我坎坷之际却不闻不问,甚至落井下石……其实,只要想一想,我们付出了,如果不想回报将会如何?很多时候,别人帮助你是情份,而不帮助你则是本份。

人都具有社会属性,都有自私、功利、虚伪的一面,面对这些“微量无素”和“负能量”,有时候需要我们一笑置之,而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道德层面思考这种现象,更不应该为此或喜或悲,或爱或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交友的忠告: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对别人不可要求太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eh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