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大家讨论了“公共艺术”,也就是雕塑之类的东西。一个小组去雕塑文化艺术公园做调研,回来之后各种吐槽,吐槽观光客们对雕塑艺术的无视,吐槽这些雕塑的“无用”和“浪费”,吐槽文化行政的形式主义。我虽然没去过大家做调研的这个公园,但是想起了家乡最近建起来的雕塑公园,过年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儿了一趟,想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们大年初一去的雕塑公园,实在是没想到,人多到需要警察叔叔在周围维持秩序,每个人都穿着漂亮的新衣,拿着相机和家人分享新年的第一天。我想那些雕塑的什么深刻含义,什么后现代主义精神对于我们这些观光客的确不是那么重要吧,重要的是,有一个地方,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去玩儿,说说笑笑,仅此而已。对雕塑公园持否定观点的同学说,既然只需要一个玩儿的地方,那就只需要建一个公园呀,何必用雕塑装饰,冠以“雕塑文化艺术”之名?!是呀,面对同学的质疑,我竟也想不到什么好的答案,直到老师说了这样一个概念:文化民主化。
听起来似乎高大上的理论概念,细细分析起来却真的是别有味道。老师说那些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本身的存在,并不是要求每个看过这个雕塑的人都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某种艺术和精神,艺术家本就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但是,这样一个雕塑公园的设立却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接触艺术的机会,一个接触艺术的可能性。艺术是什么?就那么了不起吗?就只能放在圣坛上祭奠和瞻仰?是呀,雕塑公园这样的存在是为了文化的民主化,文化的公平性,是要越来越多的人共享到文化本身。美术馆里的印象主义画展,世界巡演的某个音乐剧,我们或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会去看,或许因为钱或许因为时间也或许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我们没能去接触到这些艺术形式,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公共艺术这一形式,像很多看画展,听音乐剧的人一样一起接触文化艺术,感受文化艺术。结果好像不那么重要,或许我们理解不了这些雕塑的深层含义,也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些雕塑的艺术性,可是那又怎样?!艺术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共享文化艺术。
法国就是一个将文化尽可能做到共享的国家。两三千块一场的音乐剧如果临开始之前还有票没有售尽,就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学生,露宿者,失业者等。一个涂着香奈儿香水的贵妇旁边或许就坐着一个散发着汗味的穷学生,无论他们的收入或者阶级有多么大的差距,此时此刻,他们平等地享受着文化艺术带给他们的乐趣,对,他们在共享文化。像这样类似的政策举措法国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尽量尝试着在文化面前,做到你我平等。
中国越发展,很多时候我们越迷惑。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跟我提到“China Money",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提到资本,提到商业文明,还有书店里卖到断货的马云自传,朋友圈里永远不缺的微商创业。不知道大家怎么样,反正我是越来越迷惑,我们果然就这样进入到一个充斥着资本和商业的社会了,早就料到我们迟早会发展成资本大国,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我们的社会发展的越快,我越有一种自我丢失的感觉,一种不安的感觉。最害怕外国朋友问我中国的发展情况,我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该以什么为标准?是以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标准?还是以至今还贫穷落后的山村为标准?我深深感受到一种自我认同的混乱感。我的朋友们,有在北京上海奋斗着的蜗居北漂,也有去云南做环保的志愿者和去偏远山区支教的老师,我们站在同一个十字路口,却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说回文化共享这个话题,其实无非是民主化,公平性这样的老生常谈,可是这些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和渴望的吗?!马上毕业的我虽然还是不知道以后会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以后想做的事情。我希望去做更多和“共享”“民主”“公平”有关的事情,哪怕自己的力量再微不足道,也想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因为发自内心的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平和,更美好。有的时候,慢慢发展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