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改变,但却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
知道自己这么做不是理智选择,但为何还要继续?
到底阻碍改变的是什么,怎样看清内心的恐惧?
带着这些问题,重新复盘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专栏课程,因为只有真正明白原因之后,才能正确的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导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的行为改变。
改变的本质
人的情感面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想要改变,就要了解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面对选择,大象总是偏向经验的好处,因为它是具体的、发生在过去或现在的、能亲身体会和感受到的,而期待的好处更多的是抽象的、发生在未来的、被教导出来的,所以大象更愿意选择“经验的好处”而非“期待的好处”。
应对行为通常包括:刺激、反应、强化(经验的好处),就像文中举出“巴普洛夫与狗”的故事,最开始,巴甫洛夫的狗看到肉会流口水,听到铃声没反应。但是,巴甫洛夫每次在给狗喂肉之前,都会先打铃。
久而久之,狗只要一听到铃声,哪怕没有肉,也会流口水。就这样铃声与看到肉流口水两种不相关的行为,成了新的联系方式和习惯。
所以,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
心里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真正的心里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里舒适区,说的不是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在心理学上把应对方式归纳为六种:
1.解决问题
2.自责
3.求助
4.幻想
5.退出
6.合理化
同时,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1.行为上的应对
2.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舒适区”带来控制感,从而给我们安全感,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放弃原有的应对方式,重新面对焦虑,找到新的应对方式。
所以,当我们受到威胁时,越是焦虑,我们就越需要控制感,抓着自己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这就是为什么改变那么难。
心里免疫X光片:如何看清心中的恐惧?
我们了解了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通过强化变成新的习惯,而习惯的产生取决于面对选择做出的应对方式,而应对方式是一套适应自己的运行机制,要想理解我们的应对方式,必须直面自己,剖析内心深处。
文中介绍了一种自我检测工具:心里免疫X光片,分为四个步骤
1.你的改变目标
2.你正在做的与改变相反的行为
3.这些应为背后的好处
4.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
我用这个工具给自己做了一次心里免疫X光片,我改变的目标是学习新技能、不拖延、独立思考、要自信,而我每次的应对表现为刷手机、看朋友圈、听音频,这让我表面上感觉安逸,不用主动去思考,大不了还这样,反正也无所谓。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时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以前上学的画面。
小学时光我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和父母聚少离多,都说慈母严父,我对他也保持一份敬畏。到中考结束后,出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他让我去工地学习他所谓的老板经验,而我更愿意上学,而我不敢跟他讲,终于我鼓起勇气用手机编辑了一条短信发给他,内容是“爸爸我想上学,以后毕业了在跟你干”,再按下发送键,心里很激动,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就等着,一直没有回信,吃饭时,他说“你那没前途,收拾下回头跟我去工地”,就几句话,我只能照命行事。
然后就是结婚生子,就像做梦一样。
去张家口、唐山、宁波工地,每次都是打心底的不愿意,每次都是自己与自己做战斗,最终妥协,应为不管怎样,有什么想法,只是想想而已,只能听他的安排。
中间有一次我在外面上班,我几个同事合伙,最后不欢散场。他会说“不管你干啥,成功的几率不大,被别人坑,不能相信合作,除非你跟我干”。
我就是一台机器,他叫干啥就得干啥,路他都铺好了,久而久之,我习惯依赖他,又不想依赖他,更想离开,可我做不到,我怕离开后独自面对现实,怕失去依靠,改变也没有什么用处。
有时我对她是更多的不满,一切都是他在决定,我执行就好。我觉得我很失败,想要自由,而只能困在自由的想象中!可能这就是我难以改变的原因吧!
我该怎么办?
网友评论
文章的下半部分让我看到更真实的你,就像舒霞说的,我们很多时候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有时候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身上的问题,他们只是觉得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子女铺路或者创造更好的生活,往往这样反而限制了子女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时间长了之后,就形成你所说的这种习惯,从小到大都已经依赖惯了,想要改变确实很难,但既然你现在已经意识到问题,不妨试着多和你父亲交流看看,没准他会更尊重你的选择,毕竟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也该让你自己多去闯荡,哪怕是碰壁,也是自己成长的痕迹,相信你自己,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我们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爱你的父亲,找合适的时间和环境,多和他沟通你的想法,他一定希望你越来越好,让他了解你的想法。也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功到自然成 相信自己,热爱生活,爱父母 ,爱亲人,他们是最宝贵的。
支持你啊,泽义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