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风沙吹过,耳边依稀回荡丝路悠扬的驼铃声。转眼之间,昔日的繁华不再,只留下洞窟那沉寂的美,在沙漠深处静寂回响。
----题记

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在远方。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庸常的生活、繁杂的人际关系,使得眼前的风景与美渐渐隔离。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以我们总是睁大双眼,去寻求远方的风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出来就受到大家的热捧,因为它表达出了大家心中的向往,向往外面的生活,向往不一样的生活,向往在远行的路上去寻找自己已经丢失的过往……
思想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我们没有那位河南老师敢于抛弃一切的勇气。我们处于一个偏远的小城,离敦煌很近,但当年的驼铃没在这个地方响起过,丝绸之路上的曾经的繁华也与这儿无缘。“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如果是南方的游客来这儿,也许会生产震撼的感觉。但在这儿生活长了,那种空旷、辽阔、浩荡也会变成单调。看惯了古道西风瘦马,我们想远离,想去看看江南烟雨、十里荷塘,想去欣赏小桥流水的风景。
但家,故乡,就是那个你年轻时想远离,但老了后会怀念的地方。那种血脉相连,是你无法远离,无法逃离的,那是一种沉浸在你骨子里的生活习惯,是鬓毛虽衰但无法更改的乡音,是妈妈盛给你的手擀面的味道……
这就是西北,我的家乡。这就是莫高窟,那么多华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不远万里来参观瞻仰的原因。大家寻求的是一种家的感觉,寻求一种踏实的感觉,一种心情沉静的过程。

这儿,曾经有过辉煌,这从敦煌这一地名可以看出。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向前延伸。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而敦煌成为“咽喉锁钥”,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丝绸之路之要冲,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这些繁荣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顶的壁画上有着生动的记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中亚游牧民族、奥斯曼土耳其等阻断了商路,更重要的由于西方世界已经进入产业革命的前夜,西方航海业高度发展,丝绸之路已经不再承担它曾经承担的重要使命。从中西交通史的意义看,这时的丝绸之路已经不再闪耀昔日的光芒,昔日的驼铃渐渐沉寂……
几百年来,敦煌莫高窟一片残破,无人看管,洞窟大多倒塌,被风沙掩埋,一片破败景象。直到光绪二十六年,王圆禄于无意中在清理流沙时,扒开了一幅壁画,随着尘土逐渐散去,他惊讶地看到,从地面一直堆到房顶满满的经卷文书和各种佛像文物。藏经洞,沉睡了九百年之久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又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纷纷来这儿,人们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但是,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些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千年的历史凝聚成断臂的塑像,往日的繁华凝固成斑驳的壁画。但敦煌不是繁华的都市,莫高窟不是香火兴盛的庙宇,人们来这儿,只为倾听沙漠深处静寂的回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