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熏陶 有机渗透
——语文课程育人路径探析
曹公奇
[摘 要] 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需要通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实践、课外阅读等路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语文课程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内容,有机渗透,感染、熏陶学生。
[关键词] 语文;育人;感染;熏陶;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课程,它廊括了人文思想的方方面面。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都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如何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一味挖掘语文课程中育人的成分,深入探索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企图借助语文课程,解决学生价值观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所有问题,全面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么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语文当作单纯学习语言知识的课程,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当作字词句段的零散组合,忽视了其丰富内涵的育人功能,把语文课程当成了碎片化的应试训练,把学生当成了刷题机器。多年来的语文教育发展,多是在这两个极端摆动着,很难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新修订的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呢?怎样才能使语文课程既培养好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又能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呢?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中的育人路径在哪里呢?语文课程,首先是要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合进人文思想的教育,使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阅读教学中,通过教材的人文内容感染学生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阅读教学的教材,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本身就蕴含着广泛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教学生阅读文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文本丰富的内容就没有发挥应有的感染熏陶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助丰富的文本内容,感染、熏陶学生的情操,并相机而动,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思想教育,使阅读教学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例如,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既要学习鲁迅杂文先破后立、比喻论证的特点等,也要引导学生讨论“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既要学习汉魏诗歌的乐府特点,又要理解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体味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传承中华文化……
即使在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时,也不仅仅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写作的状况,更要从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对待命运,热爱祖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苏轼的生平,他被贬黄冈以后表现出来的豁达胸怀与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使学生明白,面对挫折时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教材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都是语文课程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绝好资源。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感染熏陶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写作教学中,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渗透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写作能力的强弱,首先表现在文章的立意上;文章立意的高低,又表现在写作者的思想情操上。一个整天满腹牢骚、情趣低下、品德欠佳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表现出写作者的思想情感,想让这样的作者写出立意高远、境界高超的文章,恐怕很难。所以,写作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渗透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正立意新颖的文章来。
记叙性文章教学,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有一个立意问题,对人物、对事件、对景物的态度和审美观,表明着作者的思想情绪。所以,在写记叙性文章时,要把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这样,所记叙的人物和事件,才能给读者以鼓舞;所描写的景物,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议论性文章教学,更要观点鲜明,立论正确,是非分明。不仅仅要学议论文写作的方法,更要学正确的思想,辩证的思维。文章的观点,自然就是作者思想的表露。
说明性文章教学,虽然都是客观事物,但也需要有尊重客观事物、尊重科学知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方面,也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
实用性文章教学,让学生端正生活的态度、明确实用的性质,这是每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必备条件。教师只有重视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秀高质的文章来。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积极的参与引领学生
除日常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综合性学习、新闻采访、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读书会、研讨会、文学社团、课本剧演出等等,这些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如果只是一味刷题,缺少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有偏差、不完整。
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绝好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善于合作、善于团结等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排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等,学生不但可以自己研究、改编剧本,还要一起合作分工,分配角色,配套服装,安排道具,组合排练,正式演出……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敢于创新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合作的方式、要为团体增光的情感等等,这些良好的品质,正是可以通过组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其中而养成。而且,还会对课本剧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思想感情受到更进一步的感染熏陶。
又如:学了新闻,组织一次新闻采访活动,举办一期新闻采访手抄报比赛。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确定各组的采访对象、采访任务等,然后小组商议采访提纲,现场采访时的摄像或摄影、采访回答、结束后的采访稿整理、手抄报的排版、插图、书写,最后的联展、评比的标准、评比结果的表彰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学习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并能从采访对象的事迹中获得思想上、感情上、精神上的收益。
所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形式,更是培养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最佳途径。
四、课外阅读中,通过文本的价值熏陶学生
语文课程的学习,仅仅凭有限的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大力倡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在,1+X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已经成为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特别是整本书阅读,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增加学生语文积淀,更能够通过整本书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感染学生,熏陶学生,陶冶学生情操,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从整本书中的人物、故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滋润他们的心田,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学生阅读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那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她那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追求的勇气,无疑是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对学生健康心理与坚毅性格的形成,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都是最好的教材。简·爱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她的这种爱情观,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年学生,不也是很好的渗透和影响吗?
这样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它的人物感染,它的内涵熏陶,它的价值渗透,它对于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和品格的塑造,都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更方便、更容易地对学生实施人文思想教育。语文课程人文思想教育的路径,体现在语文课程的各个方面;语文课程人文思想教育的方式,只能由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决定。这就是语文课程育人路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染熏陶,有机渗透。
(发表于《中小学班主任》2020年第8期,封面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