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我申请辞职,上完这个月,过年后就不来了。”
希望自己像这颗草一样,有一些棱角思考了几个月、犹豫了十多天,再三犹豫思考,终于决定还是辞职,这短短的十几个字,我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下定决心说出来。
是的,我决定离职,之前我也说过在这家公司一直是拿的试用期工资,虽然我来这家公司快一年了,而且公司的效益也很好,整个业绩比去年翻了140%,但是我的工资却一直没有涨。
之前我犹豫要不要离职,主要是考虑反正就快过年了,不管怎么样,做完今年再说吧。再加上现在对这份工作做熟练了,不用动什么脑子,压力挑战也小,刚好可以把精力用在写作上。
没想到上个月有一次看到一个朋友发的一个招聘文章,我打开看了看,对里面的内容挺感兴趣的,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了一个简历过去。没想到对方看了我的简历后,发邮件回来说我的条件与他们招的岗位很契合,并约我那个星期五去面试。我说我现在是在职,不方便过去,然后对方说那就星期六吧,我说不好意思星期六也不行,因为我们是大小周,刚好这个周六要上班;对方又说那就星期天吧,于是就定了星期天早上十点钟过去面谈。但是当天孩子起的晚,拖到九点钟才起床,十点钟肯定赶不到了,于是我就跟对方说可不可以把时间改为下午两点,对方也答应了。接着等到中午一点钟带着儿子一起去等公交车的时候,这时我才发现这个岗位的薪酬与我的目标期望有一点差距,于是我就跟对方说对不起,我刚刚才看到这个岗位的薪酬与我的期望有点距离。我的意思是我不去面试了,但是对方又说薪酬可以来了到时再面谈;当时其实我想说算了,我不去了,但是我又很难开口拒绝别人,毕竟跟对方已经来来去去约了三四次了,所以我就带着儿子慢悠悠的坐公交车,到了华侨城创意园,我带着儿子,儿子带着他的扭扭车,一边走一边问路,然后直到大概三点半才到达他们公司。
见面聊起来我才知道原来她们这家公司是14年刚成立的,主要是负责XX老师在中国的培训课程。我09年在北京就听过XX老师的两个讲座,也买过她的书还给她签过名,所以我对这家公司马上就充满了好感,立马就来了精神跟她聊了起来,最后决定加入她们。
但是工资薪酬这一块后来我并没有和她谈,这个岗位的工资跟我现在的工资差不多,我希望找一个比现在工资更高的;另外,我打算申请深户,如果现在辞职马上就是春节,中间还有个试用期,社保可能会中断,我有点纠结,所以回来之后我一直没有向公司开口提辞职的事情。直到前天早上,那家公司的负责人给我发来五六条语音短信,向我介绍了她们公司的福利,我担心的五险一金都有(试用期也有)、还可以参加公司的培训课程。听了这些之后我才真正下定决心辞职,接受挑战,与其在这边温水煮青蛙,死气沉沉,还不如去一个新环境激发自己的斗志和税气。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从以上我换工作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多么被动、没有主见的人。在与对方沟通互动的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我自己的局限和模式,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没有一个决断力,很害怕做决定,不愿承担责任,什么事情都要等到别人来逼我了,我才会做一个选择。心里有疑惑宁愿闷在肚子里自己瞎想,也不去和对方沟通确认。
对我这种人而言,他的自我价值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内心仿佛有一个无底洞,需要来自于外界源源不断的对于自己的肯定,而他人的负面评价和不满就会让他们感到自责、内疚,甚至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因而,他们常常感到“明明想要拒绝却无法拒绝”,其实是源于内心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以及无休止的想要讨好他人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避免否定的冲动。这其实是一种自恋。
有时候,人们不拒绝他人、顺从他人的意愿和要求,只是为了避免当下的冲突或者之后可能遭到的惩罚或不良后果,此时,不拒绝就成了社交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无法拒绝的人,内心时常处于煎熬之中,感到焦虑、愤懑、困惑;另一方面,总是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接纳与否所牵绊。他们会因为无法拒绝感到生活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无法拒绝,实质是一种“被动接受”,他们常常煎熬着做了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明明很不情愿,但却仍然答应了对方的请求,比如同事拜托你帮忙分担任务。尽管你有自己的想法,但却碍于面子、害怕尴尬或者为了逃避冲突,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甚至附和对方的想法。这种人还有一种恶习,拖延,唯唯诺诺,半天放不了一个屁来。
写着写着好像变成自我批斗大会了,不过现在的我比以前稍微有点进步,至少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人格模式。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希望自己能改掉这个坏习惯,不断加强自我意识的表达,勇敢地对别人说“不”。
道理都懂了,关键要在现实生活中多实践。以此文,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