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年
昨天我的一个学生来给我拜年。
他说要来,我说可以。因为我给他许诺了一本书,结果一直没有机会送给他。晚上他来的时候,提了牛奶,我想起了那个曾经因为一箱牛奶被开除了的老师。
这个学生长得人高马大,在学校的时候不修边幅,有点胖。现在不一样了,发型很时髦,人整个看起来很精神。
问了他现在的情况,每天都锻炼身体。问他想要什么样的书,他挑了《杀死一只知更鸟》,又挑了一本《人民的民义》。
给他准备了一盘水果,葡萄,桔子和草莓,不是很多,现在洗水果都少洗,吃完再准备。
然后他坐着全吃了,让我特别惊讶。我惊讶什么,自己想了想,好像我在用世俗的标准衡量这件事,虽然我不是在客套,就是想招待他,但他全部吃完,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结果。一般的客人,会尝一下,客气一点。
他吃完开始坐着看书,我还有事要出去,说好了给老妈送水果和肉,不能放到第二天。但又不能直接叫他一起走,就又等了一会。看约的时间到了,就对他说,老师今天不能留你在家坐了,老师有事要出去,正好你给老师帮忙提东西下去。
他说好,起来和我一起提了东西下楼,放在了车了,说了再见就走了。
在路上,想到这个学生,觉得很是可爱和率真。他身上没有世故,没有做作,就是一个大男孩的样子,老师说想看书就挑,他就挑了;老师让吃东西,他就吃。全然一个简单的孩子样子。
平时生活和成年人都习惯了客套和假装热情(最不喜欢格外的亲热,尤其和一般关系的人),突然出现这么一个不应该出现在家里的角色,没有了所谓的外交方式,我才会觉得惊讶呀。
想起了小侄子,每次来都是要东西。
姑姑,你给我准备好吃得了没?姑姑,你还有什么好东西给我?姑姑,你家怎么这么多好吃得?姑姑,我想要这些,能不能给我?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觉得是可爱;对于成年人,我们不可能用这样的方式。这个学生,在我面前,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孩子,只不过大一点,而我,因为脱离了学校那个环境,就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解读他的行为了。
2 常规
今天起床迟,还是锻炼了一会,腰还是不舒服。今天不打算出门了,中午做酸菜鱼,料都备好了。下午在家看书。
早上有一点感悟:不再看别人的表现来做出应对 ,我应该做什么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自己决定。
想起假期前安排的约三个朋友吃饭,最后约成功了两个,后面安排的事情多,竟然把一个给忽略了。明天就是年三十了,当然不能约了。
问了自己,昨天其实也没什么安排,为什么没想起来?其实对于这个朋友,我似乎现在不是最想见,原因是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
看书摘抄:
改变的起点是接纳自己,并且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探寻人们做某事的原因可以是个有益的开始,但绝不能成为责备他们的理由。意识到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适应不良的行为,将使得改变的过程顺利进行下去,也会因为将这种行为归咎于自己或他人而使得改变受到阻碍。
当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并且承诺要做出改变时,责备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