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现在还好吗?
1
活跃在大学社团的我们会频繁地加同学们的联系方式,先是互相有手机号码,手机关联了社交账号的,就把微信、微博、QQ、人人都加一遍。
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很social,碰到一个校友,甚至是临近学校的同学都能聊上很多。
每次打开微信看见那些小红点,就忍不住想点开;然后,又忍不住往下翻更多的状态;再然后,就忍不住想评价一下他们的日常。
“校园歌手大赛第一场马上要开始了,抽到1号的我眼泪掉下来。”“你可以的,加油!么么哒~”
“食堂阿姨的手,为什么总要颤抖?宝宝今天又要吃不饱了。”“食堂阿姨在暗示:你该减肥了!哈~哈~哈~”
“陪女票自习,这个下午的日光刚刚好!”“秀恩爱,死得快!”
“组团来看电影,这就是我们507的范儿~”“我擦嘞,看首映居然不叫我!宝宝不开心~”
“西藏的天空和我~”“这个bility装的我给12分,真心美!”
这些日常都很琐碎,没有营养,但都饱含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甚至知道手机另一端那个死党发状态时生动的表情。
30分钟,60分钟……就这样刷刷地没了,不时还对着手机傻笑。但我们依旧愿意刷朋友圈,愿意用时间买单,那时候很简单,朋友圈真的只是朋友圈。
2
可当“朋友圈”变成了“利益圈”,或者所谓的“人脉圈”,性质就不一样了。
年初的时候,我狠狠心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换了一份新工作,做六休一。平常除了上班,还要去上课,生活被填得满满当当。禁用朋友圈是为了节省时间,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有一次,在口语老师再三劝说下,我打开了禁用许久的朋友圈,发了一段时间的全英状态。每天像完成作业一样发状态,偶尔还要添点油,加点醋。
说实话,这种形式真的不如我用笔写下来更有效。培训学校鼓励学员在朋友圈发自己的学习状态,也是想为他们的招生服务,这无可厚非。
慢慢地,我的朋友圈里多了很多“你好,朋友”。所谓的“你好,朋友”,我把他们定义为我们虽然拥有着彼此的朋友圈,但在生活中却并没有太多交集的人。
当我们所处的环境越复杂,朋友圈越脆弱。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成为了彼此“手机里的朋友”。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我们,真的不熟!
这些人中,有的是和我一样的培训学校学员,有的是某些群里的微商个体户,有的是与我们合作的客户,有的是圈子里的同行,还有的不知道是怎么拿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加好友时还没有注明来意。刚开始还问问是谁,然后加好友,后来就直接无视了。
我现在的工作是为郑州这座城市的人服务,但是跟我要好的朋友大多不在这儿,我分享的信息对他们基本无用。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都不想用这样的方式消耗我的朋友圈,打扰别人的生活。
另外,朋友圈里还积累了一些曾经的客户,这些人大多是很有资历的前辈。慧慧告诉我,这是我积累的人脉,应该好好维护,以后能发挥很大的价值,可我不这么觉得。
我很赞同用这句话来解释人脉:“人脉,不是因为你认识什么人,而是你能和什么人进行等价交换。”在如今的商业社会,每个人都忙,跟任何人打交道都需要花费精力、时间和金钱。而我,还没有到达能跟那些大佬等价交换利益的地步。
3
至今为止,我的朋友圈已经关闭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早已不记得上一次打开是什么时候。销声匿迹的这半年,我的生活好像清修一样,节奏很单调,但是内容很丰富,学到了很多。
第一,每天在上班和学习之间切换角色。讲真,刚开始确实累。但慢慢适应了节奏后,发现上课的同时就是一种休息。认识一下外教口中的另一半地球,听听其他学员的日常,好像换了一副脑子,轻松许多。再后来,回家后不练练听力还真是不习惯。
第二,晚上的时间逐渐变多了。每天除了固定的1小时学习时间和读书30页的时间,还能看看综艺或者口碑不错的电影、电视剧,又或者拿出我的绘本,给漆黑的夜晚上色。
前几天,看到有一个作者写了“听说成熟的人都不发朋友圈”。我想说,其实未必。
我们宿舍有个巨蟹座的妹子瑶儿,朋友圈基本没什么个人动态,3个月甚至半年发一条都是常见的事。更令人无语的是,提出每周五大家要群聊想法的是她,但是10次中有9次唯独她缺席。为此,我们仨已经联合讨伐过她好几次了。
可是朋友圈几乎空白的瑶儿,日常生活真的很丰富,晚上陪妈妈去跳个广场舞,周末约朋友吃个饭,看个电影;放假了就计划着去日韩东南亚耍耍,好不惬意!
说白了,发不发朋友圈这件事,完全看心情。没必要矫揉造作的过度解读,发朋友圈没什么顾忌,反正你也不知道别人在背后是怎么说你的。不发朋友圈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可能人家真的没有时间,或者就是想省个话费。
我朋友不多,但也不缺朋友。选择放弃虚拟的社交,与自己独处,专心做我喜欢的事情,挺好!
所以,你的朋友圈到底是什么“圈”呢?现在,还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