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工作之前,或多或少会进行礼仪培训,培训时,觉得这些礼仪的细则非常受用,听完后感觉自己就是礼仪大师了,可是过不了多久,你大概率还是会回到之前的状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处理礼仪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搞清楚这些礼仪背后的逻辑,而且大部分讲师都是直接照搬教条,也不会去讲礼仪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礼仪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在不同场合,也会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也是礼仪背后的逻辑 -- 永远要站在对方舒服的角度去行事。
微信
举个简单的例子,微信上回复「在吗」,就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开场方式,想想自己被别人问「在吗」的场景就可以了,如果回复你「不在」,肯定感觉怪怪的,如果真的回复了,那就没的聊了,可能直接就被对方拉黑了,如果不忙,倒可以回复下。但是如果在走路,或在开车,或在忙于要紧的工作时,收到这种消息真的很恼火,勉强回复个「在」,还要等待对方抛出下一个问题,一来二去,时间就被浪费了,而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最好的微信礼仪就是直接说事,留给对方充分的时间思考。
微信上回复「在吗」的人的思维还停留在 QQ 这种即时通讯时代,QQ 刚开始的时候网络可能还不稳定,QQ 有在线和在线对其隐身这种功能,于是很多人就先问下 「在吗」在进行聊天的握手,当对方有应答时就开始聊天,所以 QQ 也叫即时通讯工具。但在现在很多聊天软件都有消息推送功能,根本不用担心发出去的消息对方收不到。因此回复「在吗」不仅多此一举,还会让对方不舒服,作为职场人士要注意。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不做消息是否已读功能的原因之一,一旦有了这个功能,看完消息如果不回复,不就是不尊重吗,这样会给用户带来多大的不舒服?
另外,还有不少人停留在发个微笑的表情就表示微笑,发个再见的表示就表示再见的时代,其实在今天,微信里微笑的暗含的意思是「我就看静静地看着你装,不说话」,等同于「呵呵」。而微笑招手的表情,在很多语境下,已经不是再见的意思,而是「含着笑说滚」。
微信是介于电话的邮件之前的一种通讯方式,按同步到异步的程序来排序的话,应该是电话->QQ->微信->短信->邮件。如果急就打电话,如果不急就发邮件,如果介于二者之间就用微信好了。
邮件
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写信,见字如面,在互联网时间,人们写邮件,见邮件如面。邮件是在工作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通讯方式,每个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企业邮箱,邮件都可能被领导复查,邮件的水平,体现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但邮件怎么写,还是要让看人的舒服的一种方式来写。
最基本的要求,对长辈、老师、领导、同事等发邮件一定邮件要有主题、称呼、祝福、签名和日期。
签名一定要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方便阅读的人知道你是谁。主题一定要言简意赅,控制在 20 个字之内总结邮件的核心内容。正文逻辑要清明,要分段,每段讲一件事情,排版要简洁,使用一个颜色,一样大小,一种字体,使用缩进来负责层次关系,使用加粗突出重点。
说白了,就是让看到邮件的人觉得舒服,能很快看懂邮件表达的意思。
乘车
小轿车的座位,如有司机驾驶时,以后排右侧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座位再次之,前坐右侧殿后,前排中间为末席。这里的逻辑:司机不重要,以座位的安全程度来确定顺序,按职位的高低对号入座。
如果由主人亲自驾驶,以驾驶座右侧为首位,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中间座为末席,前排中间座则不宜再安排客人。这里主人是比较重要的,因此与主人方便交流的位置就是首位了,其次再考虑安全因素。
女士登车不要一只先踏入车内,也不要爬进车里。需先站在座位边上,把身体降低,让臀部坐到位子上,再将双腿一起收进车里,双膝一定保持合并的姿势。
送长辈(客人)坐车时,应首先打开右侧后门,并以手挡住车门上框,等其坐好后再关门。
抵达目的地后下车时,应快步绕过去为长辈(客人)打开车门。并以手挡住车门上框,协助上司或客户下车。
餐桌
国人对餐桌上的座次还是非常讲究的,座次的安排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在那里能直接看到门的坐位是首位,因为这个地方能最先觉察到危险(假如有坏人闯入),也能最先知道谁进来,最先知道服务员上的什么菜。首位的右手边次之,左手边再次之。可以参照下图。
餐桌礼仪敬酒和被敬酒都要站起来 ,千万不要随意就坐,注意坐姿等。
与长辈等碰杯时要比对方低一点,可以多杯敬一人,决不可一杯敬多人,自己敬别人,应先干为敬。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取茶冲泡 ,浅茶满酒,双手端送,续水应在客人的右后方,万一把茶叶喝进嘴里,不要吐出来或是用手从嘴里拿出来。
电梯
为长辈(客人)打开电梯并用手挡住电梯门。
进入电梯后:按下客人或长辈要去的楼层按钮。
到达目的楼层:一手按住「开门」按钮,另一手并做出请出的动作。
对于熟知本单位的,如领导,应该让其先进先出,对于不熟悉的,如客户,应该让其后进后出。
靠边站立,千万不要做门霸。
格守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单位,也叫时间颗粒度,比如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大约是 15 分钟。和海南省领导会见,恩,蛮重要,给你 15 分钟。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度是 5 分钟。大部分人的时间颗粒度是 1 小时,半天,甚至 1 天,为什么很多人看似不守时,是因为他的时间颗粒度过于粗犷。
如何判断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呢?比如你主持一个会议需要 1 小时,安排一个约会需 1 小时,基本上就是你的时间颗粒度就是 1 小时。
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是一项基本的要求。更具职业素养的商业人士,会懂得以 30 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以 1 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
(完)
个人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