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初学《木兰诗》,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代代传颂。
当时还不甚理解,替父从军咋恁容易?怎么还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军需难道不是统一配置,需要自己去买装备?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杀敌立功了,朝廷发赏赐。
今天才算搞明白,这首诗还原了一个典型的府户从军的过程。是对府兵制的最好注解。
府兵制起源于西魏,盛行于初唐。这些府户战争时期为兵,和平时期为农,不纳赋税,也不领军饷,上战场装备自己购买。
最大优势是朝廷不用出军费,就拥有大量士兵。
唐玄宗初期,大唐军府六十多万士兵,就是这项制度的红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便是初唐府兵制高效运行的写照。
到了玄宗时期,战争频繁,伤亡率越来越高,这种奔赴沙场建功立业豪情逐渐消退。
引发连锁反应,大量府户逃亡,脱离军籍,留下老弱病残,军队战斗力越来越渣。
宰相张说建议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发高工资,招募精兵。
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从军事角度说这是科学的。
大唐开始几十年的大换血,募兵制登上舞台,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操盘手唐玄宗,接着干了一件大事“大攘四夷”,从东北到西南,战火不断,军费开支大增,百姓赋税更重。
日后开元盛世的覆灭,大概与此息息相关。
如果唐朝是一头雄狮,周边四夷就是群狼,旷日持久拉锯战中,没有谁永远胜利。而维持漫长边境线的平衡,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
从文化的视角看,开元盛世,群星灿烂。诗仙李白《战城南》,诗圣杜甫《兵车行》、 待业青年高适《别董大》和右拾遗王维《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这个时代的人。
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在不同的社会角落里,审视着身边的人,记录着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大唐王朝。
这样有了“历史”的配料,跳出“翻译+注解”的条条框框,这样有趣的方式,对唐诗和诗人们产生新的理解,实在是一桩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