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小笔记,关于阅读顺序有两个疑问:
1.关注译者。译者会影响阅读兴趣和理解,最好挑口碑好的译者针对同一段对比看,选自己喜欢的。
2.关注流派。有些时候同一领域里不同流派的观点不一,要提前了解,做好心理预期去兼容这些矛盾。
3.不要为阅读速度忽略质量,不要和外界比较,读得多自然读得快。
4.同一主题一起/对比看。这里的主题既是书籍官方分类的主题,也可以是自己分类的主题。up比较推荐按自己分类的主题去读(因为自己分类的主题下的书都是讲同一回事的,能找到很强的内部关联,而官方分类太过宽泛)这样可以让自己对该主题不同方面有更多的理解。在主题阅读时,要注意阅读顺序。(关于顺序这块我的理解是,读某本书前如果对该领域没有一些了解的话,是很难读懂的,所以需要先读其他的打基础。但是就up的简单介绍,似乎不是我理解的这个原因)
1.up的意思是说先把子题的书全读完了再去读母题书?比如先读《春琴抄》...《痴人之爱》这些,然后再去读《包法利夫人》?
2.这个顺序是up全读完了之后回过头才总结出来的,可是如果事先没读过又该怎么得出这个顺序呢?
对于两个疑问,以及如何打基础,我补充说明一下。
首先,我认为读者要有【指南针意识】,如何理解呢?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当做一个指南针,越是主题鲜明、文采斐然之作,方向感越清晰,越能起到【指南】的作用。我们是不是要把子题书都读完再去读母题书?答案是:要,也不必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就好了。有的读者本身的方向感就强烈,对主题的思考就深刻,他完全可以不顾子母关系,直接奔赴终点,甚至不顾文学,而直接进入物理学、哲学、数学领域。子题是对母题的某一种可能性的诠释而已,正如母题是对终极问题的某一种诠释而已,终极问题是:人该如何认识自己,所有的母题都是在从某一个方面来诠释终极问题,所有的子题又都是用某一种情况在诠释母题而已。
Q1那么为什么我要看子题再看母题呢?
A1终极问题-母题-子题的发展顺序是匹配时间顺序的,读者会发现18-19世纪(包括在这之前的)的文学巨匠把能写的母题都写到了绝对的高度,后人再想写母题,摆在面前的就是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还有好多堪比和他们一样的巨匠,就不列举了)…这些绝对的高峰之后,还有约110位诺奖得主,诺奖得主之后还有合计起来成千上万各国国家级文学奖得主(茅盾奖、龚古尔奖、芥川奖等等等),这时不仅后世的作者望而却步了,就连读者都不知从何看起。
书海似大海。直接冲进书海里畅游是一种读书方式,这就像喜欢大海的人游泳一样惬意。另外一种就是有目的性的捕捞海里的东西,比如捕鱼的、探险的、勘测资源的、做科研调查的等等,每种类型对应了不同的读书方式:在海里游泳的对应随缘式读书,捕鱼对应功利性读书、探险对应猎奇式读书,勘测的对应专业性读书、做科研对应学术性读书。我偏向于第二种和第五种,有功利性和学术性,不太追求于猎奇以及专业书。因此我会看有代表性的书和名家书评,以此【指南】,这也就是我能得出由子题向母题进发的书单的原因。举个反例,如果你是畅游型读书,你可以直接就从包法利看起,随便什么顺序自己开心就好,如果你是纯专业性读书,可以直接通读福楼拜的所有作品,或者任何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类型不同,所以逻辑不同,所以过程不同,但结果可能一样。
Q2书单顺序没读过的人怎么知道这个顺序?
A2大伙作为21世纪的国家栋梁之材,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任何时候答案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解决。只不过方法要找对了。比如你阴差阳错的看到了我的视频,关注了我,提出了一些你感兴趣而我又恰好有解题思路的问题,那么我就会和你分享思路以及答案,以此类推,当你找到许许多多我这样的UP主的时,你的问题也就慢慢减少了。随着你得问题越来越深刻,你要问的人必然越来越多,你时刻要记住大多数时候永远都有人走在你前面,如果你看不见前方人的身影,说明你已经非常超前了。在目前看,二三十岁、甚至三四十岁之前大多数人都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小帮手。
回到你的问题,事先没读过又该怎么得出读书顺序?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类型的读者,你可以:
1看名家书评,不必读子题目的书,直接了解子题目的内容,从而抄捷径快速靠近母题;
2看我的或者其他UP主视频,既然你和我是同类型读者,我的成果便是你的垫脚石,先浅尝辄止再全身投入,也是一种捷径。
3不走捷径,和以前的我一样,先追求量和广,再自行分类得出子题书单和母题书单。
最后说一下如何打基础:
1读书评,书评就囊括了作品概要和作家简介,书评读的阅读,看作品的角度就越充分,这是最容易的方法。
2读人物传记,大部分知名作家都有回忆录、传记,从这些中找到他们受谁影响较深,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子题书的出处来自于哪一个母题以及母题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