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丁儿响叮当,又过完了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了,但我仍能看到圣诞树下,围着一堆孩子,拿着礼物,唱着歌曲,扭动着身体,还能听到了他们无比动听的欢笑声!
是的!这就是圣诞节的仪式感,而且是全民的仪式感!
对于每一个节日,你是怎么和孩子度过呢?安静的在家讲述?喧闹的参加活动?还是温柔的准备着装饰?
不管怎么过,我想我们都想要给孩子一种仪式感。
因为…
给孩子增加节日的仪式感环节,可以增加节日的氛围,还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
1,这是一个高效认识事物的“学习活动”,这一天记住的的事情和单词比日常还要多,配合实际感受,印象深刻。
2,节日可以让孩子给一年划分段落,认识时间,了解月份、年份的意义。
3,节日是一个可以解压的方式,日程规律的生活习惯,在今天得到了释放,偶尔的放纵玩耍,反而加快成长的步伐。
4,还能让孩子学会互相分享,以及如何表达爱的方式。例如父亲节和母亲节学会爱的表达,清明节学会“思念”,重阳节学会“孝顺”一词,圣诞节学会交换礼物等等。
那么,仪式感怎么做…
一、用一个词代替一个节日。
无论多大的孩子,语言是成长学习中很重要的一课。节日很复杂,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尽量简单化和有趣化,用一个有趣的词来说明节日,产生联想,从而记住它。比如:
元旦节=新的、新年
元宵节=汤圆、
植树节=种树、环保
端午节=粽子、龙舟
儿童节=玩耍,愿望
父亲节=辛苦、爱
母亲节=康乃馨,爱
清明节=思念、死亡
重阳节=登高,孝顺
中秋节=月亮、月饼
国庆节=中国、国旗
冬至=饺子、汤圆
圣诞节=圣诞老人、麋鹿、愿望
农历新年=新年、饺子,对联、放假
…………
………………
二、应节的绘本故事。
现在很多绘本是关于节日,通过可爱的画风和有趣的故事,增加了节日的即视感,让孩子更清楚理解节日的来源。
故事绘本推荐:关于新年的《过年啦》,关于中秋的有《伊伊,中秋节》,关于圣诞有《圣诞星》,《大卫,圣诞节到了》,综合套书有《中国记忆·传统节日图画书》……
三、孩子参与感。
节日的仪式感要让孩子亲身参与当中,才能印象深刻。
例如亲手布置活动,或者做一项有关联的活动,例如父亲节画一幅卡片,植树节种一棵小树等,端午节教他们包粽子,冬至包饺子等等都是孩子能参与到其中的,从动手能力可以更加加深孩子对节日的重视和印象。
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孩子参与度很重要,亲身体验比得上一万遍的念叨。
四、一个鸡腿、一个蛋糕、一张卡片。
作为80后,记忆中小时候爸爸妈妈总在节日里给我和弟弟加一只鸡腿,以示节日里特别之处。现在回想,原来仪式感可以从小细节里突显!
所以有时候仪式感不一定是铺张,在节日里加一只鸡腿、一个蛋糕,甚至准备一张卡片在餐桌上也是很特别的回忆。
五、和好朋友一起的日子。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独立意识开始出现,他发现了独立的自己和他人独立的个体,开始寻找不一样的伙伴说话、玩耍。
节日里约上孩子的朋友一起聚会,做一次野餐活动、周边小游都是不错的一次节日活动。
每一次的疯跑、欢笑后,都是一次突飞猛进的成长。
节日的仪式感,
是我送你成长的段落符!
今年(2017)圣诞那个周末,我带上孩子看圣诞树、讲完圣诞故事,听圣诞合唱团,吃着披萨,喝着果汁,也收到了爸爸送的礼物。
森爷看着我说:“妈妈,我也送你一个礼物吧?”
我问:“是什么呢?”
他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拍着胸膛说:“我 呀!我作为礼物吧!”
我说:“你确定这是礼物?”
(这时候不是应该来一场母子含泪拥抱吗?哈哈~不过他能在无人教导下说这样的话我已经很感动了!)
甚是感动,我发现每一次和孩子过完节,那个看似“小白眼狼”的小人儿竟然逐步走向“小暖男”方向了,他的进步不是一点点,一次次记录下来,每一次给他做的仪式感,都好像段落符一样分割了不少的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拼凑在一起,就成就了他的成长!
节日的仪式感并不停留在仪式的表面,而是背后延续的意义!
圣诞元旦刚过完,春节马上要来!这一次你们仪式感又是什么呢?
或许我们可以来一次共同计划,新一年里我和孩子希望一起完成的几件事,写下来,贴墙上,我们一起互相监督,做更有意义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