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部被高估了的电影,因着“政治正确”、因着演技在线、因着道化服严谨,得到豆瓣8.1分的高分。
从喜剧方面而已,包袱抖得太浅了,以至于她第一句就让人想到最后要抖得包袱,当包袱来临时,有一种果然如此的失望感。全局我唯一没料到的就是沈光林的红秋裤。
从人物来讲,沈光林、冷特是作为工具人出现,从开始到结尾,除了贾晓玲在车祸前后感受到自己一事无成母亲将面临的失落和对母亲迸发出的感恩外,全场人物基本没有变化。不是说非要有改头换面的变化,但是贾晓玲的出现,让工厂女排获得厂长的青睐,同样自认从出生至今从未让母亲扬眉吐气的冷特,还有沈光林。所以得人物都是工具人,随着贾晓玲知晓的母亲也穿越了之后便戛然而止。这不是一个好的故事。
从整体的情节来说,看完后有点后背发凉,整部剧父亲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手术室外,第二次是女排比赛后与李焕英领证。在我印象中甚至在照片、背景板中都未出现过父亲的角色。在中国丧偶式婚姻的大前提之下,再看这部剧真是浑身冷汗,从结婚到孩子成人只出现过两次的父亲,电影主旨歌颂母爱、歌颂子欲养而亲不在,可是展现过程中父亲的缺失同样表达除了一种遗憾,全程看不到父亲、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会不会是下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在?
剧中除了升学宴外,其他和母亲的回忆都是一带而过,展现的是一个最普遍母亲的日常,带入性太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这大概是观众哭的稀里哗啦的一个点。却也造成了整部剧没有亮点、没有一个小高潮。这种剧情的煽情点、泪点,基本听几遍《世上只有妈妈好》也能达到。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大是付出是牺牲,我们期待伟大也拒绝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对于中国电影、中国传统观念中,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很少出现。人们在歌颂母爱伟大的同时也在给母亲赋予了很多的责任与压力。古人尚且说“子不教,父之过”,而如今,子不教全社会都会认为是母亲的责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