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不应把生命的意义放在孩子身上
武志红老师说,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孩子就只须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没有那么累。
这次分享的这本书内容太深太过现实,看到哪里就写些感悟,这本书还是他那会推荐给我的。上述那段话真的在中国式家庭中比比皆是,他就是个典型案例。从小是好好学生,是班长,在父母外祖父母的骄傲️中长大,也许不知何时开始背负许多,以至于他自己都习以为常。我是个固执叛逆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悠悠,但还算是个乖小孩,只是叛逆了些。从小在打骂中长大,但鬼马精灵心眼大,打打闹闹反而与家人的感情很融洽。在关爱中成长,不需为五斗米折腰,不用操心生计,但也养成了没心没肺的也有些自私自我的臭毛病。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60902/45660ef38800d646.jpg)
你们看,是不是很有差异的两类人,我不知道哪种算是幸福的。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原不曾想过要如何的出人头地,只望在这世间得一知心人,过着知足安乐的小日子,我是自私的,上一辈的想法是他们自己要去做的,我的确只想着如何要把自己这一生过的坦然精彩。以前也曾对他说过,等以后有孩子了,我也不会为了孩子去放弃所有,我还是要让自己过的舒服开心。但他却相反,可能现实情况与我所了解的会有差异,但假设就如同我了解那般。他父母所认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这句话真的尤为恐怖。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这是很多中国式父母都殷切希望的,但在明知经济的压力下,明知他在彷徨,趁此希望孩子放弃几年来的打拼,回到一个小地方,平庸地过一辈子,这就是所谓的“一切都为了孩子吗”?当然,若孩子本身就是希望在一个没有那么强竞争快节奏的城市️生存,愿意平平淡淡过此一生,这完全可以。但他明显不是啊,他是个自认为有才能有能力,并有野心想在一个大城市扎根,出人头地的人。不做批判,只是表述我的观点,也许我还未为人母,恕我不能理解。
二、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无论是男生女生都渴望被人照顾,都是在找妈。这是我这段感情中体会到的,我自认我的确也是符合这点,我希望那个人能多照顾自己一些,多宠自己一些,但我却忘了,对方也是个孩子,他也希望被人照顾。
武老师在文中说的一段是在结束这段感情后,很多朋友不断提醒我的。著名的婆媳大战中藏着新妈妈的无数血泪,越是重男轻女的地区,这一点就越严重。妈妈作为一个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亲人与工作再次,而妻子永远是最末位的。特别是,当出现婆媳大战时,男人们几乎都会站在自己妈妈这一边,在这种状态下,还要求新妈妈们要做一个好妈妈,照顾还自己的孩子,就太为难人了。
近期听到了两个朋友和我说到对的婚姻模式是什么,很巧,一个男孩子是有意为之,一个是本性为之,却达到了一个效果。其中一个男生不善于与父母沟通,本身也尤为内向,久而久之父母们发现似乎自己去和儿子说的事情没效果,但是通过儿媳去和儿子说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后自然对儿媳越来越好。另一个男孩本身脾气火爆,经常和父母有意见冲突,后来父母也是发现让儿媳去和儿子说一件事比他们自己说更有效果。这个男孩告诉我他是有意为之,我连连称赞他,情商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60902/a43d78c88be54a10.jpg)
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第二阶段的憎恨很重要,活过这个阶段还能幸存,才进入第三阶段,是两颗独立的灵魂,彼此相爱。
从我们相识相爱,在我还未开始付出还未全情投入时,我以为我是独立的,精神的独立,我喜欢你,但我还是我自己,不会是1+1=1。但后来我发现是我错了,没有经历过感情我高估了自己。以前他告诉我这个理论的时候我就不理解第二个阶段,如今我算是明白了,真的会恨,真的会觉得天塌了,真的会觉得我所有的苦难都来自于你,早知如此为何要开始这段感情。但可惜,并没有活过第二阶段,现在回过头思考,就我们那会的状态是没办法解决的。我需要经历过这些才懂得改变,他也需要改变。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