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花了5个小时,里面有很多点我不太理解,有很好的理论支撑。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人性,以及情绪的支撑点。全书主要围绕 “我” “问题”,让自己不要将外界的问题归为自己的问题。而应该重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他人的情绪则是他人自己负责而不是你。知深浅、懂进退、有边界
心理边界,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黄金分割点。心理边界是看不见的,但却真实存在。人际交往中,心理边界的建立能够帮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各自的责任和权利范围,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帮助我们区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也区分“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他人行为的这种理解也就会影响到我们与他们交流的方式。我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看到的东西来做出某种行动(在上述情境中,就是那个人在生气),并以此作为测量标准,来衡量以后所遇见的所有人和事。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困境,都是因为这种原则成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的驱动力。
2.如何理出所遇状况的问题:了解导致麻烦出现的原理-不遵守边界限制的行为 认识到自己已经越过边界并重新调整好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1.人类的大脑总喜欢去做各种分类,使一个特别简单的内容极为之复杂化,当然做分类也不全是坏处,就像人脉,你会分出哪些人对你更重要,哪些不太重要,哪些只是一面之客,这样可以减少大脑能量的消耗。
2.人们总想使事情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同样在交往上总想控制别人。
3.当别人要求我们做什么时,我们总认为这是对方的需要。因此,当别人向我们征求意见时,我们也总认为,我们的意见,他们会听从。当我提出建议时,我希望得到回报,既希望你尊重并认可我的建议。当他人对我们的建议,与我们想法不同是,我们就会说“应该怎么样”,到这里我们便认识到,根本不应该有什么“应该”。
4.我们天生的大脑具有预测功能,所以人们总会有期望,但是这些期望开始存在时:从此以后,我们只会输。如果满足了期望,那就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只会注意到事情没按计划发展时的情况,此时我们会感受到绝望、失望、沮丧,失去了友情、爱情、金钱等。同样的,我们与他人关系越好时,我们对别人的期望也越高,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知道他们会怎么反应。如果我们期待的是他人的某种行为,那么那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感到不安,我们对结果的太过期待,以致于忘记了彼此的“边界”,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和他人的底线。
5.好运和噩运其实只是我们在不确定或疑惑不解的情况下,创造可预见事件的方式。当实在找不到原因时,我们就会归咎于黑猫、星期五等迷信观念。追究事件的起因能让我们感觉好一些,我们会认为自己对事物有一定的控制权——避免了它我们未来就能避开噩运。
6.当我们对别人作出评价时,你就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期待(你的内隐记忆或操作系统)做出一定反应。你对他人行为的任何评价都体现了你的内隐记忆,你还将他们的行为和你自己的期待区分开来。这评价不是反应的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而是你的。
7.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会给别人贴上标签,这标签就代表着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期待。
例如 好友A是家里的老大,父亲重男轻女。从小到大,只要弟第有需要,她的东西都会被父亲拿给弟弟用。一开始,她也会不开心,久了也就习惯了。有时候看到弟弟手中出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她并没有觉得什么。前段时间,她流着泪跟我说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她偷偷告诉我,丈夫有外遇了。那女人上门找到她,让她主动离开。我为她打抱不平,说:“咱们不能这样被欺负,我陪你去找那女的!”她一听我这口气,紧张地说:“不,不能,他会骂我。”我疑惑地看着她说:“你现在都这样了,怎么还在替他着想。”她哽咽着说:“我不能离婚,不然全家都会责怪我。”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她压根没感觉到老公被人抢了,她只想讨好所有人。好友A心理边界的模糊不清,很大程度源于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她的影响。独立自主的意识不足,时刻影响着人生的选择。
波林是一位中年女士,她来我这里是想咨询与她母亲相处的问题,她认为母亲让她觉得痛苦。无论她做什么,母亲都会抱怨,总说她不想要女儿这样做,或者说女儿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又太过分了。波林说母亲总是抱怨,从不倾听,对任何人都不会好言好语相待。“她让我觉得沮丧,”波林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上这些案例有什么共同点?案例的主角都认为,其他人“让”他们做了不想做的事,产生了不希望有的感觉。你可能也认为,是的,别人确实能让你产生某些不快的感觉。而我问他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他们“让”你怎么了?他们都做了什么“让”你不快的事?他们怎么会“让”你有你所说的感觉的呢?我认为,没有人能够让你产生任何感觉、想法,或让你去做任何事。如果我要求你做些什么,我可以要求你出于好心、人道以及信仰——或用任何我认为可以促使你去做的手段,如拿一把枪抵着你的头。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境况(即便是最极端的),你是唯一能够控制你自己生活的人。但是,无论你做出的抉择导致了什么结果,那都不是你能够控制的。我们通常忽略自己的行为意图,大方承认自己的欲望。没有人能让你开心,只是你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如果你不接受我给你的任何影响,那么我对你说的话就会被遗忘,而我也不会继续做,这样,你就已经明白了“我”与“你”的边界,并且你会尊重这一“边界”
我不能让你产生任何感觉,这跟我喜不喜欢你没有关系,而就像是天气变化一样,是自然现象,喜不喜欢这种天气是你的主观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