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无疑是一门高端大气上档次并且看起来不赚钱的学科,在近代经济学中有一个最有趣的假设称之为“理性人”理论。每个人身上理性的部分被这个假设抽离出来,变成了宏观上代表我们的甲乙丙丁。经济学家进一步对于每个人的理性选择进行归纳,试图总结出一种社会趋势。于是,在过去的7次经济危机中,经济学家成功的预测出了其中的20多次。
写在开篇其实并无意调侃经济学,只是想谈谈这个概念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本能让我们趋利避害,保护自己,趋向快乐,回避痛苦。所以,在经济学入门的时候,很多人都能自然而然的接受“理性人”假设。我们虽然知道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理性,其实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理性。
很多人觉得理性的对立面就是感性,其实未必。词语的选择只是为了表述某种概念,如果一种概念超脱于词语而存在,那么我们就没有用于表达它的方式。这其实也就是维特在《逻辑哲学论》中的基本观点。对于完全的理性,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新的概念,可以暂时称之为“平衡秩序”。
来举个例子,在公车上看到扒手,路见不平一声吼,这符合理性吗?很多作家为了版权花几十万去打官司,所争执的版权只有区区几百块,这符合理性吗?很多人在工作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意按照上级指示修改调查,结果被免职,这符合理性吗?我们有很多行为,看似都付出着巨大的代价,换来极小的实际收益,我们仍然要去做,为什么?就是因为你认为这是正确的。你争的并不是利益,而是一个“理”字。这不是一种感性,也很难归结到传统意义上的理性行为。这就是“平衡秩序”的行为。
这些我们平时称之为“较真”的行为,真正维护的是我们的内心秩序。记得有一个朋友,网购了几瓶广告语称之为“爽滑可口”的饮料,回来喝完之后非常郁闷,花了几个小时给厂家打电话,投诉说你们的饮料根本不爽滑。在嘲笑他较真的同时,我们都没有想过,其实打电话本身对于他来说是有意义的。
经历过漫长的人生之后,每个人的心中其实对于善恶是非都有着自己的观念。独特的人生经历导致了每个人的正确和错误并不一样。当你做着与他人认识相同的事情的时候,群体把你归类为正常。当你的是非与他人并不相同的时候,往轻的说大家认为你奇怪,往重的说大家甚至会认为你有精神疾病。
去饭店点一个虾仁炒饭,上来的炒饭没虾仁,告诉我厨师叫李虾仁。我可以选择一笑置之,不予理睬;同样我也应该可以选择较真到底,跟老板吵到看到虾仁为止。当然,如果你争执的是老婆饼,那么估计会有一个更漫长的争执过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较真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是非观。我们愿意为我们认同的事情付出更多努力,同时去规避我们不认同的事情,这并不代表我们特立独行或者失去理性。大部分人当觉得自己的想法不符合主流判断的时候,都会默默把自己的想法忘掉,不敢付诸于实践。当自己貌似已经合群的时候,又会回头去呵斥那些不合群的人。这简直是一种群体虐待与群体幻想。
我吃老婆饼非要跟商家要老婆,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多理性,而是因为我内心认为这么做是正确的。可以说我们的行为都是符合我们自己的理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的理性是相同的。我较真也好,我奇怪也罢,我只是为了维护我内心世界的秩序。无论世人如何看我,当一天终了,我可以心平气和的觉得我的行为已经让世界向我理想的样子多走了一小步,我就可以面容安详的睡去。
请不要觉得我“较真”,请叫我梦想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