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行业也有好几年了,给大家分享一下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令人头痛的烦恼,那就是孩子到了某个年龄的临界点,就会突然变得不听话。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位家长的亲身经历:我的女儿叫小婷,今年9岁了,最近发现她特别的反常,以往乖巧可人的她突然变得不听话,甚至会不耐烦。
不管我让她做什么,她都充耳不闻,还跟我反着来,比如我叫她吃饭,她就会说,“我不想吃,不吃,不要再喊我了!”我采用了各种方式去喊她,都无济于事。
小婷一回到家就捧着手机,好像手机和双手黏在了一起。有一天我对她说“你先把外套脱了,再玩!”没想到小婷率先爆发了,她一脸怨气扔下一句“你好烦!”就走了,回到屋子,狠狠的关上了门。
“我觉得我的心和女儿的心被这扇门隔开了,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冰冷了。”
其实这位家长并不孤单,很多家长也在面对着同样的问题。
孩子对家长的问题不理不睬,没有耐心,甚至到了一定程度孩子们会先爆发,对父母发脾气,严重的会摔摔打打,然后扬长而去,留下困惑又委屈的父母独自伤心。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为此困扰,孩子们这种心理其实是有据可循的,科学角度来说,这叫做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接受信息者产生的与发出信息者的愿望和要求相抵触的心理状态。是反从众心理的特殊表现。
自主意识和好奇心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逆反心理不仅仅发生于青春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这个是所有人的心理误区。
所以,要平和看待逆反心理,因为逆反心理的出现是正常的,不但没有坏处,反而象征着孩子在成长,在进步,只不过要克服这个小障碍,需要父母更有耐心,和孩子一起去正视和面对。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去克服逆反心理呢?
首先,家长要清楚,我们之所以会和孩子产生这类摩擦,大多源于我们对孩子的问候和命令,而孩子往往对这类问候和命令产生反感,给出消极的反应甚至排斥。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拥有了独立的意识,也叫做自主意识,但他们又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样完整的得体的表达自己的喜好。所以才会出现反感,排斥等消极反应。
而我们家长们会主动碰壁,是源于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所以我们只要换一种方式去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爱就OK了啊。
把“快来吃饭了!”改成“你饿不饿啊?需要吃饭吗?”,把“你先把外套脱了再玩!”改成“外套用不用脱?会不会热呀?”
把所有的“你不对,你应该……”改成“你用不用,你这样那样做会不会好一些?你需要怎么怎么样吗?”
孩子已经拥有独立人格的意识,他们和成年人一样需要尊重和理解,所以他们会尚在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情绪,完整表达思想时给予父母过激的反应,所以就有了发脾气,对着干的做法。
还有就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好奇心。
孩子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其实很渴望去理解更深一层次的知识,也乐于探索更多的细节,特别是周遭的环境,免不了会闪烁着双眼发出幼稚又天真的疑问。
有个四岁的女孩看了《人猿泰山》的电影,就问母亲道:“第一个人是出生在很早以前吗?”“那个人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吗?”
大家可以想一下,遇到孩子问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作答?
有的家长会不耐烦“看电影就看电影,你就看情节好了,哪有那么多问题?”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合适,即扼杀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也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不会再发问,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直接导致孩子把内心的情绪附加到其他事情上,产生逆反情绪。
其实这时候母亲应该和孩子站在统一的角度“是吧,是很早以前出生的,对呀,怎么出生的呢……让妈妈思考一下……妈妈一会会查阅一下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探索真相。”
然后,妈妈可以给孩子讲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上帝造人等等。
哪怕不能给孩子确切的回答,也不要回避问题,反而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为孩子开拓思维。
逆反期心理从以上两个角度入手,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但有的家长说了“我不用为此费心思要研究,孩子都这样,逆反期就一阵,他长大了就好了!”
长大了就好了?NO!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逆反心理不是只有青春期会发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
如果我们对此放任不管,那么你的孩子很有可能被纵容的变成一个性格过分强势,以自我为中心,暴躁无常的人!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和陪伴,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的自由。尊重他们的想法,多倾听他们诉说为什么。做好打长期仗的准备,不能有一劳永逸的侥幸心理。
只要方法得当,你的孩子一定会平稳过渡每一个成长节点,健康无忧的走向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