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张磊,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靠近我,激励你,我能,你一定可以。
今天是2020年6月15日,这是我原创文章的第 202 篇。
偶然看到《十三邀》的栏目,采访了姜文。
主持人问:“你这一生有没什么失败的地方?”
姜文提了:“我和母亲一直处不好关系,给她买房,她也不高兴。”
举了个匪夷所思的经历,当他考上中戏的时候,把通知单给妈妈看。妈妈啪地甩到一边说:“你那盆衣服还没洗。”
姜文坦言跟母亲关系紧张:给她买房子没觉得她高兴_腾讯新闻十三邀第二季_腾讯视频
姜文的妈妈,是一大部分妈妈的缩影,我们并不陌生。
“你看,我做的小企鹅漂亮吗?”
“有什么好看的?眼睛一大一小。”
“你看,我会骑自行车了哦 。”
“隔壁弟弟早就会骑自行车了。”
“你看,这些题目我全做对了哦。”
“这么简单,做对有什么奇怪?”
“你看,我年段考第一名也。”
“你期末考能第一名才算厉害。”
……
当孩子欢欣雀跃跑来分享她的快乐,得到的回应要么直接忽视、要么泼冷水、嘲讽、打压。

为什么有些大人总是下意识地剥夺孩子的快乐?
①价值观
中国大部分家庭崇尚的是外在驱动力,像我们的父辈及他们的父辈就非常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孩子需要外力驯化才能成才。
或许是一个时代文化断层的缘故,想来最初这句话的用意并不一定是这种情景。
中国人内敛、低调,鄙夷张扬。打压式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盛兴,觉得鼓励、肯定孩子,骄傲尾巴容易翘上天,目中无人。
这跟中国的社会结构有关,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彼此的关系链是从一个家庭,慢慢延伸到一个家族,像水晕一样一圈圈荡漾开来。居住方式以村落为主。一个村子的人每家每户都认识,甚至这是谁家的猫、谁家的狗都知道。
大部分文化传承来自于长辈口口相传。大家有祠堂,有族长,有长老,遇事找那些老人就能解决。这种社会结构,想要稳定,就得少惹事。大家规规矩矩地按照风俗做事就行。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在慢慢发生改变,有各种开发区,把全国各地的人往一个地方赶,这种依赖血亲族群的关系被打破。回归到每个最小单元的家庭,比如组建一个新家只有爸爸妈妈和孩子。爷爷奶奶算一家,外公外婆算一家。不再是以前那种四世同堂,住在三进式院落,超级大家族的情况。
这种变化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在这种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很多传承下来的社会价值认知就会存在冲突。
老一辈依旧崇尚旧社会结构的模式,所以大多习惯性采用打压的方式。有时候他自己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这种做法代代相传,甚至他身边的同辈人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每一代孩子都有期望被父母看见、肯定、给予更多内在能量的本能诉求。
在新旧两种社会结构共存的情况下,有一部分新生代父母开始觉醒,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尊重和爱自己的孩子,并开始鼓励和支持孩子。
两种不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秉承旧社会结构价值观的父母就很容易持续打压孩子,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
②个人经历
从未吃过冰激凌的人,无法描述冰激凌的味道。
从未被看见的人,也无法看见到别人。
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不断被打压,被剥夺快乐的过程。如果没有刻意学习和修炼,如何能学会怎样看见别人、鼓励别人?
③内在缺失
你的痛苦使我快乐。
真的有很多家长见不得自己孩子开心。一看到孩子开心,自己就别扭,非得打压一下嘲讽一下才爽。
这源自于内在的缺失,潜意识认为自己不曾快乐,凭什么你可以快乐?
你的快乐就在提醒我曾经那么不快乐。
无良症患者就是这样,伤害别人不会觉得愧疚,PUA自己的孩子,精神操控,看到孩子痛苦自己就快乐。
当我们觉察到这三种因素容易导致潜意识剥夺孩子的快乐,便容易破解它。
如果是长辈,先沟通,沟通无效,分开住,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比徒手盖长城还难。
如果是队友,先沟通,再共修,一起学习科学育儿,能够帮助他从原有模式中走出来。
如果是自己,而你刚好看到这篇文章,祝贺你,你照镜子了,看见即刻开始改变吧。
我是张磊,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靠近我,激励你,我能,你一定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