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版“活着”中的主人翁二舅,将人生的哲学体现得很透彻,其实他真的有点当代孔子的影子——乐观、好学、助人。
当你活到中年,经历了爱情、亲情、友情的悲欢离合,感受到来自上层领导的压力、同辈在你不佳状态的背后言论,你可能才感受到了人生。有人说,人这一辈子,活着不容易。既然,活着不容易,那世界为什么那么多人呢?还在鼓励大范围的生养呢?其实,孔子早在《论语》中告诉我们,人活着,就是为了“修”行。
在《论语》学而篇中,就告诉人们,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悌”。参见有若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对父母以及长辈的孝顺、孝敬。在家孝父母,出门敬重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叔叔婶婶,在公司对上级亦要敬重,不能故意对抗。现在讲究“人人为平等。”如果长辈有错,还不能讲吗?这里孔子推崇的是婉转的表达。
“弟”通“悌”是对自己的兄妹、同辈要有尊重、友爱、互助。
历史上有很多皇室内战就源自是兄弟手足间争斗。
当你真的做好了“孝”和“悌”,真的是到处都是你的人气,真的会“逢凶化吉”。
而怎么去做好人的根本——“孝与悌”呢?当然就是“修身养性”!
第一,要好学,向比你高明的人学习,向有德之人学习。
孔子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要实践,要将所学去用,去实践,才能知道行不行得通。
这或许也是《论语》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个人,只有实践才能理解与感受那种学透后的快乐。
好比,孩子刚学骑自行车时,开始总会龙头不稳、左右摇晃,甚至会摔跤。当有一天,他学会了独自骑车到处兜风时,你讲的“眼看前方,把住方向盘,脚要有节奏的踩”,他就感悟到你讲的是真理,感受到了那种领悟后的快乐、学会后的成就感。
第三,要反省,要常常自省。
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当你学会了很多东西,就可能会骄傲、自大,所以需要时常的反省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食五谷杂粮长大,哪有没有缺点的呢?
当你向前进时,就一定要懂得“不耻下问”,世界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你我他,才成就了这个人间。
孙悟空本领那么高,菩提祖师该让他归入麾下才是,为何赶他走,且不要他提起自己呢?
孔子讲“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有三层意思——本分、本心、本性。
孙悟空好学,且有天慧之本性,然其本分是什么?本心在哪里?
孙悟空跟菩提学道,本意是学长生不老之术,然学会一些法术,就开始卖弄。失去了本心。
孙悟空的本分是学道,当有道人之本分,但天性又是不受约束之人,因而无法守住分。
最后菩提祖师才会赶起下山去历练修身养性。也就有了西天取经之故事。
总而言之,做人的底层逻辑是向“师者”、向“德者”学习,并将所学之技能与知识,在生活工作中实践,并经常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进行反省,时时不忘做人的根本就是“孝与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