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颜诗事
方维仪:17岁守寡,84岁离世,一生诗画相随

方维仪:17岁守寡,84岁离世,一生诗画相随

作者: 青鸾惊鸿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10:18 被阅读0次

    昔闻生别离,不言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

    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上视沧浪天,下无黄口儿。

    人生不如死,父母泣相持。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

    予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白日有如此,我心徒自知。

    ——方维仪《死别离》

    一首死别离,道尽一生殇。

    出生在安徽桐城的方维仪,祖父方学渐是明代著名学者,父亲方大镇为明大理寺少卿,有姐方孟式、堂妹方维则、弟媳吴令仪,均是有学识有才华之人。更何况,她后辈子侄中,出了个方以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以此看来,方维仪的才华自是不在话下。

    或许是天妒英才,也或者一直应着那红颜薄命的诅咒,方维仪的一生,如果说苦,却也衣食无忧,如果说不苦,却又17岁守寡,18岁夭女,承受了这世间生离死别的苦楚。

    才女难逃冲喜命

    自幼长在文官世家,书香熏染,方维仪小小年纪,就已经才华显露,诗歌书画造诣皆为世人赞叹。

    17岁,花一样的年纪,春风正得意。

    一纸婚书送入闺阁之中,方维仪颤抖的双手,已然写不出感人的诗句。

    桐城姚家,公子孙棨是多年的病秧子,从今往后,她方维仪就是他姚孙棨的妻子。

    随侍丫头拾起掉在地上的婚书:

    “小姐,这不是明摆着是让你去冲喜嘛!”

    方维仪接过婚书,似乎已经看淡这一切:

    “自古婚姻大事,均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我又怎能例外。”

    传统的思想让方维仪迈不出自己的命运,她默认了这一切。

    大红花轿,唢呐嘹亮,桐城方家嫁女,自然是一番前所未有的热闹。

    新人坐在花轿里,从姚家正门而入,终成为姚家媳妇,方维仪便恪守着妇道,孝敬公婆,服侍身在病床的夫君,几月如一日。

    然而无论怎么费心尽力,姚孙棨还是抛下多才善良且恭顺的方维仪去了。

    姚家一片哭声,方维仪也一时晕倒。

    刚刚苏醒过来,姚家婆婆悲伤中带着喜悦:

    “儿啦,你不可再伤心了,仔细伤了肚子里的孩子!”

    “什么?我有身孕了?”方维仪不敢相信,丈夫刚刚去世,却又留给了她一线生机。

    她强撑着身子,点了点头,算是应承了婆婆,好好保重自己,为姚家生下这个遗腹子。

    祸事从来不单行

    戴着孝,怀着已逝丈夫的骨肉,方维仪处处小心,靠读书画画度日。

    绿萝结石壁,垂暎清芬堂。

    孤心在遥夜,当窗皎月光。

    悲风何处来,吹我薄衣裳。(方维仪《北窗》

    熬过孕中的不适,方维仪迎来了女儿的降生。

    姚家的呵护,方家的小心,没能让她的女儿茁壮成长,几个月后,女儿亦殁,成了她心里永远的痛。

    余年十七归夫子,夫子善病已六年……明年五月,夫子疾发……至九月大渐,伤痛呼天……遗腹存身,未敢殉死;不意生女,抚九月而又殂。天乎!天乎!一脉不留,形单何倚?(方维仪《未亡人微生述》)

    几经思量,她已经太多的触景生悲情,于是堂前告公婆:

    “今夫去女夭,实不想留在伤心地感怀,肯请公婆放我回娘家,儿媳必定恪守姚家规矩,清白做人。”

    如此情深意切,姚家找不到理由反驳,心中本就愧疚给了她这样的际遇,所以也就依了她的心愿,风风光光地将她送回了娘家。

    从此,方家的清芬阁,成了方维仪一生栖息的地方。

    与十六岁孀居的堂妹方维则,与弟妇吴令仪,一起切磋诗画艺法,倒也安生平和。

    一日与方维则闲聊:

    “咱们女儿家的作品,其实很值得推崇的。”

    方维则立即响应:“二姐是想将从古至今的女子的作品,编辑成册吗?”

    “是呀,我们也算是为妇女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说到做到,几个人静下心来,收集资料与作品,终成了《宫闺诗史》两集,一集为正,一集为邪。

    潜心教侄成大器

    如此诗书度日,与弟妇吴令仪一起研究诗词歌赋,一起教导幼小的侄儿方以智。

    原以为就这样平淡地过着,为着后世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就足以安慰孤苦的一生。

    那一年,吴令仪卧病在床,方维仪前往探病。

    吴令仪拉着她的手:“二姑才学过人,密之(方以智)让您教导,我也能安心去了。”

    方维仪一阵黯然,似乎是看惯了这样的生离死别,却也不免悲从中来:

    “好好养病,别胡思乱想,我还等你好了,一起写诗作画呢。”

    吴令仪苦笑了一下:“二姑就别安慰我了,我的身体我清楚,如今你弟又外出作官,留下密之一人,只有你能教他了。”

    方维仪默默地应着,且放下那些忧思顾虑,潜心教育方以智、方子耀,怕负了吴令仪的临终嘱托。

    一边教导侄儿侄女,一边将吴令仪的手稿整理成册,为《秋佩居遗稿》,使之传世。

    方以智在她的教导下,更是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齐名。

    智十二丧母,为姑所托。《礼记》、《离骚》,皆姑授也。

    方以智如是说,承认自己的成就与姑母的教育分不开。

    方子耀尽得方维仪真传,成为了继她之后的书画俱佳的才女,万里抱儿归,成就千古奇谈,并有《寒香阁训子说》传世。

    清芬阁里爱国心

    人生坎坷,生活继续。

    方维仪在娘家的清芬阁里,谱写了动人的华章。

    明清交替,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国事、战事、家事似乎都集中在了一起。

    清芬阁里,似乎能远远的听见清兵与明军的激战声。

    蟋蟀吟秋户,凉风起暮山。

    衰年逢世乱,故国几时还。

    盗贼侵南甸,军书下北关。

    生民涂炭尽,积血染刀镮。(方维仪《旅夜闻寇》)

    她感慨:

    “可惜我是女儿身,不能上战场,惟有诗书两三行。”

    爱国的方式,不只是上战场。

    从17岁守寡开始,到84岁离世,方维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唱了一曲爱我中华。

    《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尼说七惑》1卷等,字里行间,除了离愁,更多的是爱国热忱。

    尤其是《清芬阁集》里,除了收录自己写的诗,还有很多关于诗歌理论的精辟阐述。

    作画技法师从宋代李公麟,绘《观音大士图》,得世代相传,称为白描之典范。

    墨花寒卷秋潮空,毫端轻染春云笑。(吴询《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图》)

    “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清朝书画家、画学史论家冯金伯如此评价方维仪的白描。

    不管是17岁,还是70岁,方维仪都没有停止过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直到84岁那年,她离开人世。

    而世间,除了对她人生际遇的唏嘘以外,更多的,是对她一生成就的膜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方维仪:17岁守寡,84岁离世,一生诗画相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ol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