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阶层的差距,远比想象中要大
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阶层的差距是在我读大一的时候。
从十八线小乡村考上大学的我,那时候淳朴得如同刚从地里拔出的萝卜,褪去表面的泥土渣,就是洁白一片。
上大学是我第一次外出求学,每次与老妈通话,都是简单的三段论:
-
我很好,吃得饱,与同学相处得很好
-
家里情况怎么样?平时不要太操劳,多注意身体
-
生活费还够用,不够了我再找你们要,不用担心
那时,我以为所有的父母都是差不多这样的形象。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同学在打电话,从中听得出是在问数学题,我们还以为她是在向老师或师兄/姐请教。当她挂电话后,得知刚才是在问她老妈微积分时,我震惊了。
原来,老妈不只是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还存在着会微积分的老妈...
以前,我以为只要我努力、上进,就可以弥补所谓的阶层差距。即使我读的中学很差,也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当踏入大学,知道身边大多数同学的高中都比自己要好很多倍。我内心甚至还有些窃喜,觉得自己能在给别人差很多的条件下,与他们又同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年少天真的我蓄足力量,准备在新的跑道发力,却不知有很多人已经不是靠脚在跑,而是开着汽车在兜风。
阶层的差距,远不止家里有多少钱,考多少分,读什么学校?这些只是浮在冰山上的一角,冰山下的差距,是穷人很难看到的
冰山下的差距,就是他们的认知水平远远超过穷人阶层,然后他们就可以通过认知去撬动更大的资源。
如:同样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成绩差不多。出身贫穷的A只能中规中矩地去人才市场投简历,而中产阶级出身的B却能依托家里的资源去国外留学。
A勤勤恳恳地工作,每月的收入都要寄一部分回家,工作几年,虽然工资有大幅度的提升,却远远达不到在一线城市买房的资质。而B刚毕业,父母凭着对政策的敏感,早早地就给他买了第一套房,他留学归来。这套房的涨幅已经远超过了A这几年的工资收入总和。
富人,能够利用很多种资源去撬动更大的价值。
穷人,终日劳碌奔波,依然难以在一线城市立足。而家乡,早已经回不去了。
阶层02.财富需要代际累加
若不是有一夜暴富的机会,时代是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能形成的。阶层的变动也一样。
祖父母一辈勤勤恳恳,当一辈子的农民,供父母一辈读书识字,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能成为技术工人,积累更多的财富。父母一辈累积的财富供我们读大学,出国深造。他们的积蓄累积起来给我们供第一套房,而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信息时代,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在一线城市有房产,可以追求更高的阶层。即使混得不济,父母还可以再帮一把,至少还有个一直在增值的不动产。
以上是理想状态的代际累积。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是极其幸运的。同时,还有很多家庭是这样的:
祖父母一代务农,父母没什么文化,也是务农或者是底层的农民工,自己虽然能在大学扩招的时代,混了个大学文凭,大学几年却浑浑噩噩,毕业后,留在一线城市,月入7/8k,除去房租水电,还要定时往家里汇钱,遇到长辈身体不好,家里盖房子,弟妹上大学等,还要再积攒一笔大钱寄回去。
在十八线小乡村的老家,你是在一线城市高收入的白领;在一线城市,你是一个漂泊无依的寄居者,高企的房价,你只能望而生叹。
这种境遇的年轻人,要从无产阶层上升到中级阶层,相当于要靠一代人走完三代人的路,太艰辛了!
而如果他们并没有好的际遇,仅凭工资收入,是无法实现阶层的上升。然后他的压力又会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的压力会更大,而且与富人的下一代差距会更大。
强者恒强,弱者愈弱。这是大概率事件。
谈什么“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意义,不同阶层的孩子,他们的跑道根本就不一样。即使有时会偶遇,也别天真地以为彼此又到了同一起点,很可能,下一秒,对方就开着车,甚至坐着飞机走了,只剩下在风中凌乱的你。
03.感谢贫穷是无稽之谈
贫穷绝不应该被感谢!
但我们也不忍去苛责一个女孩子能有这样的思考,她在那样的家境才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她的路还很长。在大学,见识会变广,会知道该感谢的是那个在贫穷家境中依然坚强努力的自己。
毕竟,有钱,谁TM想贫穷?
而没钱的穷人,除了更加努力之外,别无他法。所幸中国现在还处于快速发展中,尚有很多的际遇,倘若社会已经高度发达,如日本、香港,那些阶层的流动就特别难了。下层向上层流动的通道只剩下极其细小的缝隙。
最后引用伟大段子手王尔德的话:我年轻时还以为金钱最重要,如今年纪大了,发现那句话一点不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