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藏书楼台,芬芳留香——【海宁故事】第十七辑(9月9日)

藏书楼台,芬芳留香——【海宁故事】第十七辑(9月9日)

作者: 嘉兴往事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15:22 被阅读0次

藏书楼台,芬芳留香

文/殷明华

衍芬草堂是清代海宁藏书家蒋光焴的藏书楼,草堂在新桥和茅桥之间,此地旧属硖石二十六坊的保和坊。建筑是明清江南厅堂风格。

现在的草堂是在原址基础上修复的,是原居的主要部分。草堂在整组建筑的中轴线上,共有三进,后面依次排列着“颐志居”、“北苑夏山楼”。主体建筑的北侧,依次排列的是“思不群斋”、“双峰石室”,南侧则是伙房、账房、小花园等。

草堂复原模型表明,原草堂共有五进,衍芬草堂前面还有宝彝堂和临街的店面,而思不群斋前面原来还有“五砚斋”。据载,建筑始建于清乾隆末年,原为典当基,门首有联云:九侯望族,万卷藏书。这足以表明当时蒋家显赫的声势和藏书的富足。

衍芬草堂是蒋光焴专门用以藏明刊本、抄本及诸善本之处。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战火燃到海宁,整个硖石处于一片恐慌之中。蒋光焴提前闻讯,旋即将所藏书籍装于箱箧,转移到海盐南北湖。那里,群山环抱之中,筑有蒋氏庐墓,名为“西涧草堂”。林木幽深,宁静偏僻,犹如桃源,是避乱的理想之地。蒋氏的数十箱藏书尽数移储于此。但鉴于浙江已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形势难以预测,为了保护这批呕心沥血得来的珍贵典籍,蒋光焴终于下定决心,又携藏书溯长江北上,至湖北武昌(1856年,左宗棠攻克了太平军占领的武昌,成为湘军的大营,形势比较安定)。同治三年(1864年),左宗棠攻克杭州,并控制浙江省全境。硖石平复,人们惊魂甫定。此时,蒋光焴方才拥书返回故里。所幸的是,经历了这一番战乱,他的藏书仍保存完好,衍芬草堂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格局。

这座承载着宋元珍本的藏书楼,其藏书几经风雨,如今已全数融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

斯人已逝,其楼亦空,但精魂已汇入了中华文化的香炉,熔铸出了芬芳迷人的文化醇香。

作为藏书文化的载体,藏书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人们所膜拜的神秘所在,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氛围里,人们对于藏书楼是心生无限之向往的。通过衍芬草堂,我们可以揣摩海宁往昔私家藏书楼的盛况。据陆子亢先生所考,至今依然留名的,举凡68座。楼名或清丽雅致,如清风堂、吟香仙馆、小清仪阁、古韵阁、种松书塾等,或寄托深远,如道古楼、万古楼、澹远楼、花近楼、学稼轩等,这些斋名堂名阁名,读着悦耳,更能赏心,令人不禁作翩然联想。据现有史料记载,宋代马端煮盐致富后,在黄湾藤墙里筑“看山楼”,此后几百年,曾涌现过无数的书楼、书屋,成为藏书的载体、文化的渊薮。比较著名的书楼有:

元代,张雨,筑黄篾楼;

元代,贾执中,在皇冈将义塾扩建为皇冈书院,富藏经史百家,用以启蒙后生。

明代,陈与郊,在盐官修筑隅园;

明代,陆鈺,在庆云路仲里置蜜香楼;

明代,祝以豳,在袁化筑万古楼;

清代,马思赞,在黄湾插花山建道古楼;

清代,朱昌燕,在硖石沙泗浜,筑沙浜草堂;

清代,许汝霖,硖石东山麓创建。

古镇许村

文/七旬童

如今的说法,建于明清的建筑可以称得上“古建筑”,那么,许村称之为“古镇许村”是当之无愧的“名归实至”。

相传,许村的得名,源自于一位宋代名臣许景衡(1072—1128),死后葬于此,原来叫“许坟村”,因避“坟”的不吉,就弃“坟”字,为“许村”。此说当真,许村已有985年的历史了,再过15年,就是许村的千岁之庆。

本以为这人只是当地土“秀才”杜撰之作,查《海宁州志稿》卷八“塋墓”中果有此说:

“尚书左丞许景衡,墓在许村。景衡,瑞安人。……宋高宗时,景衡官尚书左丞,扈跸南渡,卒于瓜州道中。帝悯之,赐葬盐官安义里。知潭州事景旻,兄弟也,亦与俱来,近墓而居。后旻卒,邑人祀之,曰‘刺史庙’,并祀景衡。子孙世居其地,俗呼为许坟村,坟阳有桥,曰‘追远桥’。”

上述说法,最近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嘉兴日报》2012年7月13日“江南周末·人文地理”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许村漫谈》的文章,作者郁震宏,是位专攻古文的学者,桐乡大麻人,著有《大麻志》《石佛志略》《安隐击壤集》等。

文章说:“早在许景衡之前的唐朝,许村就已有许姓大族居住,那便是许远家族”。

早此一年的2011年8月16日的《海宁日报》“海宁潮(周末版)”题为《江南忠廉一大家》副题“海宁望族世家——许氏家族”一文中曾详实地写到:

“据《海宁许氏历代宗谱》记载,晋代许皈为避战乱,全家从高阳郡迁徙盐官,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许皈即成为许氏家族海宁始迁祖。许皈后代直至许远,其间的十几代许姓子孙都在外地为朝廷命官。

许皈第13世孙许远,乃海宁硖石近郊人。唐“安史叛乱”时被玄宗任命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以身殉职。

许远殉国后,许家开始陆续远近外迁。许远后代有一支迁徙许村世居。至南宋及元时,许村支又分出两支较重要的支系,即灵泉支和洛塘支。”

……

“而相当多的子孙则留居在大本营里,形成今日之许村。”

许远(709-757),郁文中说“许远是安史之乱中与张巡齐名的忠臣,名列两《唐书》”。许远后代世居之地,名唤“许村”符合当地村庄命名的习惯,许村的历史据此,可以前推三、四百年。

《海宁州志稿》的说法自相矛盾:卷七“寺观”一节,“荐福寺”条目下写到:“荐福寺,在县西四(咸淳志作:三)十六里,齐永明二年建(府志)。本萧齐竟陵王子良别馆,地名安义里。访慧基法师,讲法华宗旨,因舍宅为安义(咸淳志:作善)寺。”

此说足于证明,许景衡就算卒葬安义里,也与许村的得名无关,假如是许巷这样说,尚为合理,因为这古安义里离许巷不远,而许村只有按现今的镇行政辖区范围说,才沾上点边。

且不论许村的得名是宋朝名臣许景衡卒葬之故,还是唐朝太守许远子孙世居地之故,许村的“古镇”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说到古人,还有一位古代名人,那就是明朝开车国皇帝的军师刘伯温(大名刘基1311年-1375年),他曾在六百多年前到过许村,还过了一夜,留下了一首诗。《海宁州志稿》卷三“市镇”录入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刘基·二月七日夜泊许村遇雨》诗:

漫喜睛天出北门,还愁急雨送黄昏。

山风度水喧村麓,野树翻寒动石根。

宿麦已随江草润,新泉休共井泥浑。

鱼龙浩漫沧溟阔,泽畔谁招楚客魂。

海宁近年有一个口号,叫作“开发运河文化”,初入耳时听得莫名其妙,常识中的运河在桐乡境内,海宁要傍运河似乎太狂。读郁震宏先生《许村漫谈》一文,茅塞顿开。原来“上塘河,也就是著名的隋朝运河,它从长安西流至许村古镇,然后……流向杭州”,许村的历史竟然还可以追朔到隋朝。

许村的古老,土生土长的老许村竟木然不知,而我们的紧邻郁先生,写了令人赞叹的《许村漫谈》。也许是许村无能人,也许是“旁观者清”。

如今,有人提醒了我们,还不在“古镇”、“隋朝运河”上做文章,那末,便是“许村”的愚钝了。当今的地方,傍古代名人以提高地方的“身价”,修旧屋造“古董”,开辟当地的“旅游资源”的作法并非孤例。

许村的“汤氏民宅”、“常缓庙”列入文保,并将修缮,可惜的是许村地标建筑“天顺桥”被毁,邻河街面被拆,“小桥流水、河上人家”的江南风景已难复见。不过,许村的半条残街,仍能显见江南民居的风格。从闸口桥到常缓庙,除常缓庙东邻的建筑是近年所建,大部分民房的建造也都很古早,倘能整修,并建成典型的江南小镇特色,许村除了被面市场招来“南来北往”客外,更有“河上人家”的景,吸引四方游客蜂拥而至。

来自新浪博客“七旬童”2013年3月24日

铁券丹书泛渟溪

海宁钱氏源流溯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西周彭孚,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即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钱氏郡望堂号有“吴越堂”、“下邳郡”、“彭城郡”、“吴兴郡”等。

说起“吴越堂”,必须说一说钱镠和铁券丹书。

钱镠,唐末临安人,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来去当兵,由于十分勇敢,做了将领。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封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并赐以铁券。券上刻唐昭宗的诏书,诏书全文共三百三十三字,全部用黄金镶嵌。

李唐王朝灭亡后,钱镠自己经营了吴越国,铁券即被供于祖庙。

钱氏名人众多,明末清初钱谦益、清钱大昕、现代钱玄同、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钱正英、钱复等。

海宁路仲钱氏乃钱镠的一支嫡裔。明代中叶,钱世茂徙居路仲里,遂枝繁叶茂、闻人代出。

路仲钱氏亦有过一段悲壮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明代后叶的事。

在路仲镇北,三股水流汇聚成一只漾潭,漾潭向北的河道上横卧着一座东西走向的小石桥——“三碰桥”。

“三碰桥”漾潭的南岸有一块墓地,在一杂草丛生的小坟包前曾竖立着一块石碑,碑书“义士钱大受之墓”。

说起钱大受,当地流传着一个与“三碰桥”有关的动人故事。

明朝后叶,有一伙强盗从北而来袭击古镇,当地士绅商量对策,一是布下疑兵,虚张声势以吓强盗,二是动员青壮年乡民拿起武器,严阵以待。其时钱家有一壮士叫钱大受,人称“钱大刀”,他自告奋勇把守“三碰桥”。

是晚,“钱大刀”手持大刀站立桥头,奋起神威,杀得强盗胆战心惊。击退了强盗后,乡亲在“三碰桥”的漾潭里发现了“钱大刀”的一条腿——壮士被强盗残忍地分尸后扔人河中。众乡亲含泪将其归葬在漾潭的南岸。

如今“三碰桥”已不复存在,“一腿坟”也杳无踪影,沉甸甸的历史化作一股轻烟,袅袅于小镇上空。

近代钱氏名人

钱崇澍(1883-1965年)

字雨农,海宁路仲人。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植物区系学的创始人之一。

钱崇澍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1904年,在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他考中秀才。

1909年,他被保送到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1910年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与胡适、李四光、赵元任、竺可桢等一起远渡重洋赴美国深造,先在伊利诺大学学习农学,后又主攻植物学,于191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随后到芝加哥大学进修一年,学习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

1916年回国后,钱崇澍曾担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1950年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钱崇澍在植物学很多领域所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发表植物新种的中国科学家;是中国最早研究植物生理学的学者;是研究中国植物生态学的第一个学者。他是最早提出中国植被分类与分布的学者。

钱镜塘(1907-1983年)

祖籍路仲,晚年自号菊隐老人,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钱镜塘自幼受祖、父熏陶,善画,能治印,爱好诗词戏曲,幼年得其父传授,工书法绘画。20岁以后,钱镜塘在上海开始收藏历代金石书画,独资经营书画,掌握了古代书画鉴别能力。数十年中,他鉴别珍藏了历代书画数千件之多,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经验,成为沪上著名的书画鉴定收藏家。

日伪时期,曾冒险购存不少宋元名画,使之免遭劫掠,其中有范宽《晚景图》、董源《山水图》、徐熙的《雪竹图》、王石谷的《陈元龙竹屿垂钓图》等稀世之宝。

解放后,钱镜塘对所藏文物仔细进行考证、鉴定,精心修复、装裱,先后将3900余件元、明、清书画立轴、手卷册页以及金石文物、地方文献等,捐献浙江、上海、南京、广东、嘉兴、海宁等地的国家收藏单位。1958年和1962年先后两次将174件赵之谦、任伯年等近代名家书画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世纪60年代曾应聘任嘉兴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逝世后,归葬于硖石东山。

钱崇润(1886-1927年)

钱崇澍之弟,字泽人,海宁路仲人。

10多岁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自费东渡,考入日本帝国大学医科。回国后在上海开设诊所,后应聘到杭州任浙江病院内科主任,不久升院长。

鉴于医学人才缺乏,他又筹划奔走,创办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兼任校长,并亲自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赴德国深造。在柏林德国医学院专攻肺结核病,获博士学位。归国后复任院长、校长。

肺结核俗称“肺痨”,当时视为绝症,治疗困难。钱崇润在杭州开设专门诊所,并不惜重金从国外购进当时罕见的X光机,以提高疗效。

钱崇润医术高超,经验丰富,常能妙手回春。一次,有位18岁青年鸦片中毒,被误诊为伤寒,病势垂危,经他确诊治愈。

他医德高尚,病家前来求诊,不论黑夜、风雨,有求必应。往往有送大笔酬金者,除应得诊金外分文不取。遇到家境贫寒者,更免费诊治。

1927年秋,钱崇润终因积劳成疾早逝,年仅41岁。遗嘱将所有八大橱医学书籍捐赠给省立医药专门学校。出殡之日,不少病人和家属自发穿孝服,挥泪送葬。

钱君匋(1907-1992年)

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书籍装帧家。

1907年2月11日,钱君匋出生于桐乡屠甸,钱氏祖籍海宁路仲。1927年曾在诸暨中学任教,同年钱君匋去上海开明书店任美术编辑,积攒了一些钱,以钱希林的名义买了屠甸酱园浜庄家的一所旧宅。上世纪80年代初,经修缮后作为“钱君匋旧居”。

1985年春,钱氏将其毕生精心收藏的明清和近现代名家字画、印章、印谱等数千件珍贵文物捐献给故乡。1996年钱氏复向海宁市捐献其毕生精心收藏的明清字画及近现代名家作品与他自己创作的书画篆刻共1000件,海宁特为此建钱君匋艺术研究馆。

钱君匋,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他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其风格有吴昌硕的老辣、奔放;有赵之谦的浑厚、飘逸;有黄牧甫的清隽、平整。钱君匋是一位诗、书、画、印熔于一身的艺术家,诸方面都有至高的造诣和贡献。

原载《海宁日报》2012年8月25日

宽塘记

文/殷烈

来源:海宁日报

相关文章

  • 藏书楼台,芬芳留香——【海宁故事】第十七辑(9月9日)

    藏书楼台,芬芳留香 文/殷明华 衍芬草堂是清代海宁藏书家蒋光焴的藏书楼,草堂在新桥和茅桥之间,此地旧属硖石二十六坊...

  • 岁月留香

    岁月留香,一路芬芳。

  • 【古体诗】醉生梦死苦酒尝

    花街柳巷尽芬芳,秦楼楚馆暗留香。 红男绿女堂下舞,醉生梦死苦酒尝。

  • 湖北襄阳唐朝古城

    野花不种年年有,到处留香处处生 楼台一夜听春雨,喜看江山千株红

  • 致罗辑思维:请不要拿《红楼梦》来骗人

    罗辑思维团队有一个“家庭藏书计划”。目前为止,这个“家庭藏书计划”已经制作了很多书,其中包括《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 茶语(上)

    一、形容茶的词语 1、词语 清洌 醇厚 芬芳 浓酽 怡人 清香 沁著茶香 齿颊留香 芝兰之气 馥郁芬芳 醇香 清雅...

  • 三生情

    旧日的西厢成为过往 楼台相送的故事 难以勾勒情肠 十里桃花正在芬芳 谁还会为谁痴守 来付这场黄粱 真心的付出不...

  • 赞春

    春花秋实岁留香, 天高气爽更芬芳; 莫道秋韵冬尽藏, 更见春色春情畅!

  • 人物:吴骞(1733—1813)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又字葵里,号兔床、兔床山人。浙江海宁人。清代藏书家。幼多病,遂弃举业。学识渊博...

  • 【鹧鸪天】大年初六随笔

    入梦春临四海宁。笙歌丝竹漫江城。浮云意惬龟山绾,墨客神怡黄鹤迎。 斟酒罢,赋诗行。楼台泼墨欲豪情。忘言恍惚风吹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藏书楼台,芬芳留香——【海宁故事】第十七辑(9月9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ps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