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分小组学习,每个人要制作自己的桌牌,并配上一句当时最强烈的感受,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就是这句话。
我们一行六人,早上5:30左右起床,晚上6点抵达澳角渔村。一路行来,那种走向天之涯海之角的强烈冲动在遇见渔村海湾的那一刻达到顶点。但是,对比来自甘肃的赵健汝老师,我们的行程又似乎算不得什么了。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选择这样的方式抵达,直到今天见面会上赵老师解释,就是想在这样慢慢的、一点点的靠近心中向往、长久的期待。一下子,她把旅行的路径本身就变成了诗,赵老师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满含生命力量的,有趣的、令人敬畏的灵魂。
而这样的老师,或者说是同学,在本期的写作班里比比皆是。
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很多本身就是校长、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他们个人写作的冲动强烈,很有些老师甚至都出版了自己书,几乎每一个人都爱写作、勤写作、能写作。诗歌、故事、论文,就像是摄影,一眼看过去,几乎每个人都自带光芒,文质老师上午说,我们在分享中被照亮,但这个前提一定是自己有光才能被照亮,不然照过去的就是永恒的黑暗。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光,在这里,似乎很难把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混淆。因为每个人身上的”我”的光彩都特别强烈。更为重要的是,大家相处的方式很不一样,习惯了工作场所的“主动沉默型”会风,今天的学习从早晨的开班到晚上的分享都一路不走寻常风。用两三词来形容:自由、激情、跳跃。玩笑话说着说着就来了、只能是悄悄话的表达冷不丁的就从某个老师的嘴里跳出来了,一点都不拘束。更特别的是,听着听着,你就觉得像是在读一首众人写就的诗,自由跳跃的音容话语中,充满意味深长的内涵。
许海钦老师,真正认真留意到他时,不是文质老师在家群里发他家的后花园,而是有位老师在群里分享了他的一首诗《澳角的诗》,他说:他说,来时,一袭清衣;走时,一袭云彩,她来过,或许还会再来。一下子勾起我对大海的向往,对美好的期待。上午学习中途,许老师指着他会议室墙上的几张照片,说是他拍的:带着斗笠的渔人、整理衣服的奶奶,每一张都动人,充满故事,闭上眼感受到的是拍摄者内心的那一片柔软温润。分享中,许老师谈到,他的诗歌水平未必高于他的写作水平。我想这二者一定是共同的,每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内心一定住着一个诗人。所以,我今天突然坚定,从此以后,我要尽可能认真地去学习摄影。在捕捉镜头中去丰厚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60386/a540f5726de1ed0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