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通过阅读,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书
-
书是一个汉字,拼音是shū,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一般指装订成册的、印刷有文字的纸张集合体。也是人类交融感情,传承知识,获取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传播和记录知识的重要工具。
2书.jpg
-
经典的好书,总是让人欲罢不能,每次翻开总有不一样的感觉,从中汲取的养料也不尽相同,也因为阅历的增加,可能之前的想法会被现在的自己推翻。
- 有没有什么书,是你读过很多遍的,不一定是经典名著,也不用区分什么名人传记,也可以是小说,还可以是学术类的。其实说到学术类,大多数学生都会举手吧,因为要考试,所以书要读很多遍,很多遍。 image
二、读
-
最近都在读柴静的《看见》,书不是很厚,内容写也比较直白、简约,阅读起来没有很难。之前是随手翻阅,自从待业在家,就反复的阅读,已经连续读了三遍,最近开直播也是在读这本书。其实在“读”这本书,里面更多的是说“眼见背后有思考”,很多的内容都是要了解清楚了前因后果,然后在看得知的结果,就会有另外一种判断。不敢谈是书评,只是自己的感受而已。借用书中一句喜欢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1封面.jpg -
《看见》是记者柴静所撰的长篇自传集。初版时间为2012年。《看见》记录了十年间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事件等的记录,更有柴静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柴静首次将十年央视经历、个人成长心路与中国大事件糅合在一起,传达了对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对“众口一词”的质疑。 《看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
无法诉说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这本书,是否真的理解了书中的含义,是否真的在读还是只是看了内容,就是很认真的读了书中的内容,细细的体会了柴静对于她采访后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十一章-只是了解与认识而已-虐猫事件
-
这是一件影响力很广的事情,当时在得知这个新闻的时候,也是很直接的批判视频的主角,支持人肉搜索,要曝光这样的人。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做,虽然要曾看到过、或者听说过有类似的事情,但这类事情一旦产生公众影响,那就会广泛传播,也会带来大量的负面“声音”。就当时的新闻来说,这件事情真的是糟透了,女主是不应该被原谅,而且这件事情还被扯上了其他的关键词“两会期间”、“护士”、“记者”,事情被不断的发酵,最终引起广大的争议。
-
在看过这篇文章完整的“诉说”后,才发现事情远不止表面看的这么简单。女主是为了钱,并非只是单纯的虐猫而已;而且是有人有计划的花钱要求摆拍;出钱的人是一个恋足者;最关键的是“这类”市场的需求量很大,用户群体很多。事情最后有结果了吗?好像没有,因此,好像也没有了一个完善的结尾。。关于事件,就此不再多评论,万物总有因果。如同书中说的:斯宾诺莎在《伦理学》里说:“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汶川地震
-
今天是5月12号,也是为了纪念一下汶川地震的事情。书中说道,汶川地震发生后,柴静在现场进行采访,在叙述的内容中,没有过多的修饰词,也没有丰富的内心描述,简洁的文字诉说。
-
以下引用书中文字:叶哥叶嫂子把房子前头的荒地铲平,拿废墟里的碎水泥块把四边垫上,怕雨水进来,帐篷还没到,就找了块破烂的彩布条,搭在门口的梨树上,把房子里的床垫拖出来,放在里头。细雨纷纷,越下越密,落在人头上。我问过叶哥怎么不在灾民安置点等一等再回来,他说:“不要紧,那么多残疾人,我们好手好脚的,能把自己的家建起来。”
-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幸存下来人的事后生活进行诉说事件。灾后的日子,人们的生活,想到自己的奶奶(和本次地震无关),搭伙吃饭,串人物事件,采访人的故事。汶川地震中失去儿子的父母亲,通过他们的生活,通过他们的对话,让读者介入这个身份去感受当时的情景。
-
柴静在博客中写道:死亡是一件没有任何办法的事,失去所爱,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忍受。这是我自己的人生观。
三、尾
-
很多的事情都是沉浮在表面,我肯了解事情的真相是应该全面的,充分的,现实是我们只知道了一个点,一个面而已。
-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多读书,存在既合理,你要接受。
如果你依然在产品的世界里迷茫,不知道自己或产品的世界,可以加入我们,可以与大神一起交流并走出迷茫,小白可进群免费领取学习资料,看看前辈们是如何在产品的世界里傲然前行!有想学习产品技能的,或是打算转行产品,还有想在产品工作中想提升自己能力的,正在学习的小伙伴欢迎加入学习。
色色老师微信号:PM-PPP
写作不易,转载请说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