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本书来自于上次阅读时书里的推荐,作者常提到本书的方法,于是便找来看了。当阅读过后发现确实值得一读,其中作者的方法和总结、思考和灼见也令我眼前一亮,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一度以为作者有打广告的嫌疑。若是如此的话,恐怕做的并不高明,销售主张过于清晰了一些。我曾一度想舍弃,但最终耐着性子读了下来。待到后面至读完时,才庆幸自己没有那样做。
有人说作者太过于功利,有投机取巧之意,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好。每个人的阅读目的有很多种,若不是为了研究型学习,而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这本书给出的方法的价值远大于其他形式,最重要的是高效。而作者也在开始便明确了受众范围,“本书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说他功利的读者,也有可能并没有读过或读完这本书,因此做出的评论显得片面。

书中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问题,二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问题,而便签法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有效工具。其中的三个便签学习法,我看完之后仍是不甚了了。或许,是我没有进行实践转化的缘故吧!不过,这也并非是我目前的追求和需要的答案。因此,对于这本书当然也不可能是只读一遍就完事了的。也期待下次与它的碰撞,更希望对其中学习的三个维度进一步补充完整。
我很喜欢书里这么一段话:“经验经过反思和提问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内化和应用可转化成能力。行动带来新的体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这样学习者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上升,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学习之道。”这句话带给了我诸多的思考,值得继续仔细玩味。
书中提到了搭建知识体系的建议,这也是我一直思考,想得却不可得的东西。在停下进行短暂思考的过程中,脑海中闪过几个字,那就是“相关经验”。是的,我的相关经验是什么呢?读过《传习录》,好像并不能解决体系的问题。那么《鬼谷子》呢?对,是有的。然后进行了仔细对比,把这个体系再进行具体化,得“道、法、术、辅”四字。以《鬼谷子》为例,首篇《捭阖》即为道,统领全局;余十三篇即为法,搭建了框架;《本经》为术,好比门户,方便进入;《持枢》《中经》为辅,好比是装修中的硬装与软装。这么一来,思维便明朗了许多。

就像书中作者提到,想要聚沙成塔,沙粒与沙粒之间必须能够进行连接粘合。那么我在想,聚沙如何才能成塔呢?怎样才能把沙粒连接起来呢?想来想去,好像只有掺上水泥和胶水才能做到。这满地的沙子就是我们不断积累的知识碎片,也是本书提到的一张张便签;而所聚成的塔,便是我们要构建的知识体系;水泥代表的是道,是让沙子足以立起来的本质;而胶水的作用就是聚塔的过程中保证框架的稳定性,加强柔韧性,增添趣味性。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应远不止于此,即使是本书,也仍有几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因为对于知识的贪婪,我第一阶段的任务也遥遥可期,目前只拆读这一本书还不足以达成最终的目的。所以,期待下次与它相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