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永远都是错误吗?
对,错误永远都是错误。
当你对此有一丝反感,这很正常。假使没有,那也挺好。
当我在说「错误永远是错误」,我是发自内心的这样认为。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错误,必定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
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预期,很难说未来我们会做错什么,如果我们老想未来我们可能会做错什么,某些人可能会提到「暗示效应」。
比如一个老是担心自己期末考会失常的学生,真的就在期末考的时候失常。一个老是担心会遇到渣男的女人,真的就遇到渣男。
但暗示效应并非绝对真理,不然大家怎么不都暗示一下好的,就像《秘密》那本书谈到的一样,只要坚定信念,信念就一定会实现。
成功的因素很多,失败的因素同样复杂。
暗示效应背后,更重要的心理效应,其实是人的「选择性记忆」。人类更倾向记住坏的记忆,胜过记住好的记忆。所以几次没有好好准备,却意外考了七十分的记忆,不容易被重视。明明好好准备,却考了五十九分的记忆,却让一个人对当时遭受的痛苦、挫折印象深刻。
此外,随着记忆的时间拉长,人们的记忆会不断的被自己改写,于是原本的记忆也不可靠,这时坏印象可能变得更坏。
美国心理学家罗芙思特(Elizabeth
Loftus)发现,记忆很容易被窜改,比如一个根本没有在童年时被性侵的孩子,如果不断有人跟他提及这件事,他很有可能最后被说服,以为自己曾经遭受性侵。甚至可以说得绘声绘影,连带的出现彷佛真的因为性侵造成的PTSD。
错误无法因为任何的暗示或操纵就消失,我们得接受这个事实,这和暗示效应无关,那些是记忆的漏洞,并不能代表我们真实犯下的错误。
那么可能你会说,错误该由谁来认定?如果今天我自己不觉得自己错了,难到别人说我错,我就错了吗?
我想起常见的鸡汤套路,要读者「做自己」。
确实做自己很重要,但问题是做自己很难。并且在做自己之前,如果根本不了解自己,所谓的做自己又有什么意义?
好比一只动物,搞不清楚自己是鱼,是鸟,还是猴子。他该学习游泳、爬树还是飞行,才能发挥他的潜能?才能让他成为他自己?
进而,鸡汤作者不会为任何人做自己的痛苦买单,也不会为任何还没想清楚怎么做自己,就贸然去做的人负责。
打鸡血很容易,但打鸡血的副作用也很容易上瘾,那种短时间的快感,让人想起某些直销培训的现场。号称蓝钻、老总,还是什么王牌的讲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说个不停,巴不得要你成功的样子。
理智上,我们能明白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如果站在台上那个人这么厉害,他为什么要跟大家分享他的独门绝活?一个人人都可以学会的独门绝活,那还是独门的吗?
有些人的成功来自努力,但还有些人的成功来自天赋,或者家庭背景、运气等因素,当我们试着把成功的可能性简化,简化成「努力」之类的单一要素,这都是一种自我欺骗。
但有时候,人就是需要这样的自我欺骗。自我欺骗如果不能换得成功,得到的可能就是失败,当我们从结果去反思,我们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一个过程,一个试错的过程。
有时,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一种需要,让绝望的人们有一个出口,从绝望中找到重新振作的力量。
我想起一部很老的港片,两个好朋友去嫖妓,结果得了爱滋。当医生宣判了他们的死期,两个人都陷入了绝望。
某天,主角看见另外一位找了个开偏方的中医,花了上万块买了一大瓶中药回家喝。
主角劝他别花这个钱,两人在争执的时候,药瓶打破了。朋友很气愤的回复他:「我也知道这没有用,但难道要我什么都不做,在那里等死吗?」
错误永远无法避免,也无法被取消。即使我们欺骗自己,也改变不了事实。
如果我们想要从错误中得到什么,首先能得到的就是面对这个现实。
但有些人跳过面对错误的事实,自我欺骗跳过这部份,直达另外一个部份,就是「解决问题」。
但这就像考试的时候,答案卷的题目还没看清楚,就仓促作答,可能花了大把功夫,最后做出一个错误的答案,一分未得。
这便是许多人烦恼的来源,他们还没搞懂问题是什么,就忙着做题目。
比如有些人,还没搞懂自己兴趣是什么,就在思考要拿兴趣当饭吃,结果东做做、西做做,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表面看起来生活充实,实际上生活还是没有方向。
台湾一度很流行年轻人去澳洲working holiday,流行辞职去开咖啡馆,都是同个道理,当中多数人都不是真的想清楚,他们只是想象干这件事能让自己从眼前的痛苦中解脱。殊不知,真的下去做,得到的是其他的痛苦。
比如有些人,还不清楚婚姻与成家对自己的意义,为身边人的目光,要求自己几岁之前非结婚不可,结婚非满足某些条件不可,养孩子也要照着无视人性和个人自由的方式去操纵与管理。
日渐攀升的离婚率,说明了什么?
越来越多男女不愿意踏入婚姻,又说明了什么?
有些人只是拒绝继续犯错,就像离婚,离婚是错误吗?往往当初的选择才是错误,离婚反而是修正错误的方法之一。
极端一点的说,自杀也是一种修正错误的方式。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反对,但换个角度吧!如果你支持死刑,你认为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对社会有益,那么一个人剥夺自己的生命,换取对自己的益处,有何不可?
有太多事情,要求想清楚是困难的。我们只能想到差不多,然后去行动。但不去想,或者没想够就贸然行动,错误发生,总要有人去承受。
有时某些错误毁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无法从头开始,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律。
所以犯错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我想比较适合的方式,大概如此:先停下来,看清自己的处境。不要马上让自己投身于用头脑思考,着急解决问题的固定模式。
于是我们就跳过了认清问题,毋宁说认清自己的阶段。让头脑操劳,好转移内心的痛楚和面对错误的不良感受。
如果感受真的非常不好,不好到让人受不了。那就逃吧!逃出一个可以迂回,回头的空间,然后我们也许就能重新面对自己。
在略显无趣,却又不时妆点着喜怒哀乐与低级幽默的生活中,活出一点不是用来麻痹自己的意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