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出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之说文
崇尚(守道)行德者尚未厚德,属于有品德的人;蔑视(守道)行德者保持行德的样子,属于缺德。崇尚(守道)行德者无为不作是因为没有欲念,蔑视(守道)行德者装模作样是因为有谋求;崇尚仁爱者行善没有诉求,崇尚忠义者表达赤诚是因为有渴望,崇尚礼仪者行礼送礼就无法评价了,随手抛弃既可。
世间无道时,方知(守道)行德的人,无人(守道)行德时,方显仁爱;没有仁爱时,才有忠义,尽失忠义时,才讲礼仪。注重礼仪者,忠诚信用都稀少,也是祸乱的主因。
(以认道而)预测未来者,(只知)道的浮华表象,也是愚蠢的开始。所以好男人起码注重实在的(忠义),而非浅薄的(礼仪),认出(道的)本质实际,而非(道的)浮华表相。舍去虚华取得实质。
《道德经》之讲理
德是守道无为的行为,得道而彻底无为是大德,守道而非常无为是厚德,尊道而偶尔无为是有德,天道自然,风雨不仁,冷暖无情,守道行德,枯荣不慈,生死不念,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没有欲望的守道是上德,不求回报的行善是上仁,忠心诚意的信义是上义,施礼送礼的礼仪是浅薄,
观察君王治国,有道为上,次之有德,次之有仁爱,次之有忠义,最次之有礼制;若国家重礼节,讲礼仪,施礼送礼成风,则忠义诚信就沦丧,祸害动荡四起。
君王治国,应该是奉天遵道,无为不作,自然而然的状态;圣贤教化应该仁爱慈悲,行善施恩,无私救苦,良臣良将应该忠心守义,知恩图报,可尽职责。社会贤达不可以拘礼守节,礼尚往来,此举败坏风气,腐朽心念,祸乱世道。
浮华是愚蠢的开始,繁华是隐患的表象,奢华是灾祸的起因,华而不实为明君,圣贤和良臣所不齿,所不取,所不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