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21日,我的《慢煮余生》已经达到120篇了,可喜可贺。尽管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也赚不来钱,但只要开心、乐意便好。
张爱玲的十篇经典散文,前面写了一些读后心得,抑或算是读后感吧。今日周末,再来整理整理另外五篇,也算是对这十篇文章的一点敬畏之情吧。
《有女同车》写的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上海一辆电车上的事情,而事情的主要内容就是乘电车的女人们肆无忌惮地议论自家男人。夫妻斗气,母子相逼.....所有的这些,在作者看来,都使人悲怆。
女人,女人们,一辈子离不开的是男人,而她们嘴里说的也永远是男人,念着,却又怨着。作者的悲怆不无道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女人们,眼睛看着男人,嘴上说着男人,心里想着男人,背地里也怨着男人,你说,张爱玲能不悲怆吗?
我也是女人,也未能逃脱这一劫,但我一直在反思着,力争做一个正直、善良和独立的女人。
张爱玲不赞同刻意为写文而写文。她说,这样的内容往往表面没能深刻的体悟,她更看重的是由内心真情实感出发的内容。所以她又说:“文人只需老老实实地生活着,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写他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
我认为,对于写作的取材,即使是一些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也应学会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从而找寻新的观点。
这是我读《写什么》后的一点体会,自思到写作对我来说,可从以下写起:一是写经历;二是写见解;三是写情怀。只要有了写作的动力,就不必整天挖空心思的想写些什么长篇大论才过瘾,哪怕是一二个罗列出来的一些琐碎也是很棒的,碎碎念里蕴藏着的哲理多着呢!“先码字,再斟酌;先完稿,再完美。”
如此这般,每天都有输出,经久日累的坚持下去,想必到时候自会将写作习惯养成的,要说写些啥更是顺手拈来的事了。我深有体会,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的文字已过百万。
《爱》——这篇文章可谓袖珍得很,全文仅三百四十四字,但我很喜欢。读后更是感慨万千,悲从中来。
一个极简单的爱情故事,因为男女主人公也是见过面,但仅有男子一句轻轻的问候,两人便什么也没说各自离开而已。文中没有一个“爱”字,唯独题目定为“爱”,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单纯简练的语言,更让我爱不释手。反复读着,余味始终未了。越是轻描淡写,越是不动声色,越是反衬出这个“爱”的故事之心酸与无奈,让人不禁心有戚戚之怜惜。
我们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渗透的是人生的苦闷,生命的等待和爱情的悲叹。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等待生命的春天,等待爱情的甜蜜,等待亲情的温暖,等待友情的芬芳。
时下正值秋天,而此时阅读《秋雨》,犹如秋的凄凉萧条瞬间就浮现于眼前。雨天里的沉闷与苍茫,更如作者内心的苦恼无法无处倾述一般,唯有借助手中的笔来抒发。字里行间,有点灰暗、忧郁,而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却为那个秋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读张爱玲的《秋雨》,仿如回到了民国时期的老上海,在黄浦江边倾听一个忧郁的小女孩的喃喃低语,让人黯然神伤。
读着《草炉饼》,我就想起那次跟范妹去邵家楼吃草头饼的事儿来。 据说,这篇散文曾是当代饮食文化的精美小品。
《草炉饼》的写作源于张爱玲读到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八千岁》。《八千岁》中写了一个节俭的富翁,老是吃一种无油烧饼叫做草炉饼。张爱玲说:“我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个闷葫芦终于打破了”。
草炉饼是类似咸烧饼的点心,一般选用上白的面粉发成酵面,用油渣、猪网油、烧饼末、葱末、盐等拌成馅料。揉匀揉透的面制成面剂,包入馅料,再擀成十厘米大小的圆饼,并抹上饴糖水,撒上芝麻。烤制时先用柴草烧热烤炉,草灰拨在炉膛两侧,再用茅草烧烤几次烤炉,用炉膛两侧的冷灰盖住热灰,将膛内壁擦净,自炉膛两侧向上贴饼,贴满后拨开冷灰以热草灰进行烘焙,直到饼呈金黄色并鼓起即可,出炉时要扫去饼面上的浮灰再吃。我是不会做,也没吃过,这是书上说的,不知道现在的上海还有没有草炉饼?
张爱玲揭开这个迷底的原因,可能就是回想并感悟着昔年上海生活的岁月与草炉饼的滋味吧!要不然,她怎会说,“江南的草炉饼疑似近代的新发展,因为太像中国从来没有的大蛋糕。”【图片/网络】
网友评论